湖南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欢迎您! 管理入口 湖工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平台 > 正文
有色金属矿冶区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6日 点击:

一、基本情况

有色金属矿冶区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于202312月由湖南省教育厅立项建设,依托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土木工程建学科设,主要开展矿冶区污染土壤绿色低碳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矿冶区土壤污染物在修复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植物重金属积累相关基因挖掘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实验室旨在研究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来解决我省有色金属矿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广、程度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以及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同时,聚集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专门人才营造良好环境,为湖南省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产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实验室现有专兼职人员26人,建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光合仪、正置荧光显微镜、微波消解仪等大型仪器设备20余台套,总价值1200余万元,

二、研究方向

方向一:矿冶区污染土壤绿色低碳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

探明有色金属矿冶区及周边土壤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解析土壤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归趋,研究污染物区域多介质传质过程,探明土壤与作物污染的形成机制,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的生态环境风险与人体健康风险。明确污染物在土壤-生物界面间迁移累积、代谢转化行为,揭示污染物多介质、多过程耦合的界面行为及影响因素。以污染物的吸收转运机制及植物毒性效应为研究核心,研究污染物对作物代谢与品质的影响,阐明污染物与植物交互作用的生物学机理,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方向二:矿冶区土壤污染物在修复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

研发绿色低碳的土壤污染物长效稳定/转化/去除功能材料;采用室内模拟与野外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施用生物质炭以及炭基土壤调理剂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揭示土壤类型、生物质炭类型、重金属种类、生物质炭老化过程等因子对生物质炭吸附钝化重金属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通过土柱淋溶试验和数学模型估算探明生物质炭作用下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降低污染物淋溶风险,提高吸附稳定土壤重金属的能力。

方向三:植物重金属积累相关基因挖掘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挖掘污染物吸收富集各个环节的关键基因,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遗传改良修复植物,提高其根吸收、转运、富集、解毒污染物的能力,以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开展特定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定向筛选吸附污染物的微生物,建立面向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核心菌种资源库,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奠定基础。通过构建工程菌株,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转化能力,更好地应用于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重点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探索污染土壤修复—能源植物栽培—生物质能相结合的利用方式,建立污染土壤的根际生物协同修复技术。选育低重金属作物品种,研制一系列针对不同污染土壤的营养调控剂,发展根际微生物调控与农艺调控技术,提高作物对重金属的生理阻控,避免污染物进入食物链,为保障食物安全提供新途径。

三、平台专职成员

序号

姓名

学位

职称

岗位

研究领域

备注

1

黄俊歆

博士

教授

技术开发

环境污染治理及装备研发

 

2

辛俊亮

博士

教授

研究

土壤污染植物修复

 

3

游春华

博士

教授

技术开发

水渗流机理

 

4

庞朝晖

硕士

教授

技术开发

环境污染处理技术

 

5

刘宁

博士

副教授

管理

废物资源化利用

 

6

李爱阳

硕士

教授

研究

重金属污染防治

 

7

唐新德

博士

教授

研究

重金属吸附功能材料

 

8

黄白飞

博士

教授

研究

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

 

9

杨丽

博士

副教授

技术开发

土壤污染修复

 

10

申创

博士

副教授

研究

分子生态学

 

11

黄樱樱

博士

副教授

研究

分子生物学

 

12

李大军

硕士

副教授

技术开发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13

龚升高

博士

副教授

研究

纳米材料

 

14

付惠玲

博士

讲师

研究

污染生态学

 

15

廖琼

博士

讲师

研究

植物营养学

 

16

王蓓

博士

校聘

教授

研究

植物修复技术

 

17

周雯婧

硕士

讲师

研究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18

王津津

硕士

讲师

研究

分析化学

 

19

高宁宁

硕士

讲师

管理

应用化学

 

20

伍素云

硕士

讲师

管理

绿色化学功能材料

 

21

魏伊楚

硕士

讲师

研究

植物逆境生理

 

22

陈璘涵

博士

技术开发

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技术

新引进

23

陈志辉

博士

研究

冶金废水处理

新引进

24

曹攀

博士

研究

重金属污染治理

新引进

25

赵风君

博士

管理

金属材料

新引进

26

彭雨冰

博士

管理

污染物吸附材料

新引进

四、建设规划

科学研究主要开展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剂,强化超富集植物修复效果;开发土壤重金属钝化剂,发掘和利用重金属积累相关基因,降低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实现污染土壤安全利用。

人才培养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支持1-2名青年教师赴高水平科研机构访学,开展项目合作,提升科研水平。

学科建设重点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土木工程学科,力争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成省级应用特色学科。

成果水平承担科研项目国家级5项以上,省部级3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篇,授权专利1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开发出1套国内领先的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技术。

基础条件在衡阳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安全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00万元,建成特色鲜明的土壤污染修复研究平台。

对外开放设置开放基金30万元/年,吸引优秀人才;实施访问学者计划,招募优秀人才开展研究;推进对外合作;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

组织管理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主任负责制。设副主任2名,协助管理实验室和职能部门。各实验室设技术负责人,负责分析测试、实验室运行和设备维护。职能部门负责课题执行情况、科研协作、文件管理等事务。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术活动、开放课题等。

社会经济效益采用绿色低碳修复方式,降低碳排放,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保障人居安全。实现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