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您现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团队 > 正文
生物质材料科技创新团队
浏览数:次 发布时间:2024-04-10 打印本页


一、基本情况

团队依托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着力解决生物质材料在提炼、改性、加工、复合、回收及降解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助力于绿色经济发展。

团队现有骨干成员7人,期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团队负责人曾广胜教授多年从事生物质资源材料化炼制方面的研究,牵头组建了10余个省部、国家级科研平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技奖10余项。

二、研究方向

生物质资源再生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质基复合材料的开发

三、成果展示

1)团队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植物纤维协同处理方法,改善了植物纤维与树脂界面相容性解决了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塑化流动差、制品脆性大、材料比重大、成型加工困难等瓶颈问题,研制出一类性能优异、生态环保、价格低廉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广泛应用建筑装饰、景观园林等建筑材料领域。

1 植物纤维表面改性机理、复合材料界面微观形貌以及开发的相关建材产品

2)植物纤维基复合材料的松弛行为对翘曲变形、制品稳定性的影响。团队研究了多种植物纤维聚合物复合体系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传导特性,推导了复合体系松弛时间的数学解析。建立界面作用与聚合物链应力松弛的关联,发现了松弛速率的界面强度临界值;明确了植物纤维取向所产生的能量耗散对于应力松弛的影响规律,构建了不同体系植物纤维取向与聚合物联应力松弛的关联模型。

2. 应力松弛研究及对生产指导。(a)植物纤维与大分子的作用模式及松弛时间-界面作用关联方程;(b)应力松弛时间-体系物性关联方程;(3)开发的装备与产品

3振动力场对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流动性、加工成型、碳化的影响。团队通过在加工工艺中引入振动力场,将振动能以剪切耗散热的形式作为体积能作用在分子链段,使材料直接均匀受热,得出了振动振幅、频率与剪切耗散能以及单位时间塑化质量的关系,建立了振动场作用下复合材料滞后耗散热数学模型,以及振动场作用下复合材料单位时间塑化质量数学模型。

3  机械振动低温塑化模型及其对复合材料加工流动性的影响

4)高性能生物基聚乳酸复合材料改性技术研究。团队解决了PLA材料及其制品的缺陷,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优异性能、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基聚乳酸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纺织、日用品、电子产品等领域。






版权所有@湖南工学院 |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湖南工学院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心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