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50%

作者: 时间:2023-12-02 点击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胡利娟

  • 2023-12-02 16:45

    视觉中国供图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12月1日,中国气象局对外发布的《2022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2期)》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50%,但其增长率略低于前1年和前10年的平均水平,这很可能是由于碳循环的自然、短期变化造成。

    “尽管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有广泛的了解,但关于碳循环,以及海洋、陆地生物圈和多年冻土区的碳通量仍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介绍说,因此,今年6月世界气象大会批准建立新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计划,把所有天基和地基观测系统,以及建模和数据同化能力集中在一起,提供一个综合的、可操作的框架,以便能够说明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自然的源和汇,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实施提供重要信息和支持。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温室气体监测工作。此次发布的该公报不仅是中国气象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服务产品,也是我国连续第12年发布中国的温室气体监测情况。

    张兴赢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建成了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CO2/CH4/N2O/SF6等)观测,形成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

    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117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为了进一步强化全球温室气体监测能力,2016年起,我国陆续发射了5颗具备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能力的卫星,并于11月19日启动了面向碳盘点的下一代全球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

    张兴赢透露,未来,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并计划于2025年发射风云3号气象卫星08星,将搭载更高性能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仪器。下一步,我国将基于更高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的全球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加快发展和完善我国自主的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撑系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顺利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撑。

版权所有@湖南工学院 |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湖南工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