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我校少数民族预科的培养对象为外省当年参加高考并被学校根据国家政策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预科生。
预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能力,具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社会参与素养,适应本科专业学习需要的预备人才。
预期学生结业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
目标2.具备较好的语言与人文素养和汉语、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较为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知识体系、较快补足知识短板,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良好习惯。
目标3.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具备较强团结合作、沟通交流和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体育健康、艺术审美、探索实践中掌握一门特色专长。
二、结业要求及实现矩阵
预科结业必须修满课程设置中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素质拓展、实践活动环节学分要求。预科结业要求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政治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担当使命,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愿意为为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服务的志向和责任感。
2.基础知识:掌握大学专业学习所需的语言、人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大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能够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熟悉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用于解决基本现实问题。
3.综合素质:具有自立、自信、自强的品质及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良好阅读习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创新意识和社会沟通能力,具有文艺体育爱好特长。
表1 结业要求实现矩阵
结业要求 |
课程及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
其他教育支撑 |
1.政治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担当使命,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愿意为为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服务的志向和责任感。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H)、《入学教育》(H)、《形势与政策》(M)、《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思政实践教学》(H) |
主题班会、党团培训 |
2.基础知识:掌握大学专业学习所需的语言、人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大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能够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熟悉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 识用于解决基本现实问题。 |
《大学语文》(H)、《高等数学》(H)、《大学英语》(H)、《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H)、《入学教育》(H)、《大学物理》(M)、《大学化学》(M)、《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普通话训练》(M)、《应用文写作》(L)、《书法》(L) |
专业介绍讲座、专业实验室参观、学术报告及讲座 |
3.综合素质:具有自立、自信、自强的品质及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良好阅读习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创新意识和社会沟通能力,具有文艺体育爱好特长。 |
《入学教育》(H)、《体育》(H)、《大学语文》(H)《普通话训练》(M)、《民族舞蹈》(L)、《应用文写作》(L) |
兴趣特长班、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节、晨跑、体测、各类竞技比赛 |
(注:表中的H代表强支撑;M代表中支撑;L代表弱支撑)
三、主要课程
四、学制、学分与结业
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学制为一年。
最低学分要求为55个学分。
学生在规定时间修完规定的课程并达到最低学分要求,准予结业并颁发结业证书,升入本科专业学习。
五、各学期周数和周学时分配表
表2 各学期教学周数表
学年 |
学期 |
入学教育 |
教学周数 |
课程考试与技能测试 |
法定节假日 |
社会实践 |
结业教育 |
合计 |
寒暑假 |
备注 |
一 |
1 |
1 |
15 |
1 |
1 |
1 |
|
20 |
5 |
寒暑假时间可随学校教学行政日历调整 |
2 |
|
15 |
1 |
1 |
1 |
1 |
20 |
6 |
合计 |
1 |
30 |
2 |
2 |
2 |
1 |
40 |
11 |
表3 各学期周学时统计
学年 |
学期 |
基础类课程 |
拓展类课程 |
活动类课程 |
学时合计 |
周学时数 |
一 |
1 |
344 |
48 |
20 |
412 |
25.75 |
2 |
312 |
56 |
20 |
388 |
24.25 |
合计 |
656 |
104 |
40 |
800 |
25 |
六、课程模块框架及学分要求
表4 课程模块框架及学分要求
课程模块 |
各学期学分分配 |
最低结业要求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 |
学时数 |
基础类课程 |
21.5 |
19.5 |
41 |
74.55% |
656 |
拓展类课程 |
3 |
3.5 |
6.5 |
11.82% |
104 |
活动类课程 |
3.75 |
3.75 |
7.5 |
13.63% |
120 |
全程总学分 |
28.25 |
26.75 |
55 |
100% |
880(含拓展) |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
1.课程选择要求:
(1)基础类课程(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公共课程),每一门必修;
(2)拓展类课程中,其他课程每一门必修,选修课程必须获得3个学分;
(3)实践活动必须修满获得7.5个学分,其中思政实践教学必修,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不少于5分。
2.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表5 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型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各学期学时分配 |
学分 |
考核形式 |
合计 |
理论 |
实践 |
一 |
二 |
考查 |
考试 |
基础课程 |
核心课程 |
Q0202301 |
高等数学 |
144 |
144 |
|
64 |
80 |
9 |
|
√ |
Q0202302 |
大学语文 |
128 |
128 |
|
64 |
64 |
8 |
|
√ |
Q0202303 |
大学英语 |
128 |
128 |
|
64 |
64 |
8 |
|
√ |
特色课程 |
Q0202401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40 |
40 |
|
|
40 |
2.5 |
|
√ |
Q0202311 |
中国传统文化 概论 |
40 |
40 |
|
40 |
|
2.5 |
|
√ |
公共课程 |
Q0202310 |
大学物理 |
80 |
80 |
|
40 |
40 |
5 |
|
√ |
Q0202401 |
大学化学 |
48 |
36 |
12 |
48 |
|
3 |
|
√ |
Q0202307 |
体 育 |
48 |
48 |
|
24 |
24 |
3 |
√ |
|
小计 |
640 |
628 |
12 |
344 |
312 |
41 |
|
|
拓展课程 |
选修课程 |
Q0202318 |
民族舞蹈 |
24 |
24 |
|
24 |
|
1.5 |
√ |
|
Q0202403 |
摄影与视频 |
24 |
24 |
|
24 |
|
1.5 |
√ |
|
Q0202316 |
书 法 |
24 |
24 |
|
|
24 |
1.5 |
√ |
|
Q0202314 |
应用文写作 |
24 |
24 |
|
|
24 |
1.5 |
√ |
|
其他课程 |
Q0202309 |
形势与政策 |
16 |
16 |
|
8 |
8 |
1 |
√ |
|
Q0202305 |
普通话训练 |
24 |
24 |
|
|
24 |
1.5 |
√ |
|
Q0202312 |
入学教育 |
16 |
16 |
|
16 |
|
1 |
√ |
|
小计 |
104 |
104 |
|
48 |
56 |
6.5 |
|
|
实践课程 |
实践活动 |
Q0202320 |
思政实践教学 |
40 |
|
40 |
20 |
20 |
2.5 |
√ |
|
素质与能力拓展 |
具体项目见表7,选择项目不少于5个学分,每学期不少于2.5个学分 |
小计 |
40 |
|
40 |
20 |
20 |
7 |
|
|
合计 |
800 |
748 |
52 |
412 |
388 |
55 |
|
|
表6 分学期课程设置计划表
第一学期
课程类型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形式 |
合计 |
理论 |
实践 |
理论 |
实践 |
考查 |
考试 |
基础课程 |
核心课程 |
Q0202301 |
高等数学 |
64 |
64 |
|
4 |
|
4 |
|
√ |
Q0202302 |
大学语文 |
64 |
64 |
|
4 |
|
4 |
|
√ |
Q0202303 |
大学英语 |
64 |
64 |
|
4 |
|
4 |
|
√ |
特色课程 |
Q0202311 |
中国传统文化 概论 |
40 |
40 |
|
4 |
|
2.5 |
|
√ |
公共课程 |
Q0202310 |
大学物理 |
40 |
40 |
|
2,3 |
|
2.5 |
|
√ |
Q0202401 |
大学化学 |
48 |
36 |
12 |
4 |
|
3 |
|
√ |
Q0202307 |
体 育 |
24 |
24 |
|
2 |
|
1.5 |
√ |
|
拓展课程 |
选修课程 |
Q0202318 |
民族舞蹈 |
24 |
24 |
|
2 |
|
1.5 |
√ |
|
Q0202403 |
摄影与视频 |
24 |
24 |
|
2 |
|
1.5 |
√ |
|
其他课程 |
Q0202309 |
形势与政策 |
8 |
8 |
|
|
|
0.5 |
√ |
|
Q0202312 |
入学教育 |
16 |
16 |
|
16 |
|
1 |
√ |
|
实践课程 |
实践活动 |
Q0202320 |
思政实践教学 |
20 |
|
20 |
|
|
1.25 |
√ |
|
素质与能力拓展 |
具体项目见表7,不少于2.5个学分 |
小计(12门) |
412 |
380 |
32 |
|
|
28.25 |
6 |
6 |
(注:选修课程2选1)
第二学期
课程类型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形式 |
合计 |
理论 |
实践 |
理论 |
实践 |
考查 |
考试 |
基础课程 |
核心课程 |
Q0202301 |
高等数学 |
80 |
80 |
|
5 |
|
5 |
|
√ |
Q0202302 |
大学语文 |
64 |
64 |
|
4 |
|
4 |
|
√ |
Q0202303 |
大学英语 |
64 |
64 |
|
4 |
|
4 |
|
√ |
特色课程 |
Q0202401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
40 |
40 |
|
4 |
|
2.5 |
|
√ |
公共课程 |
Q0202310 |
大学物理 |
40 |
40 |
|
2,3 |
|
2.5 |
|
√ |
Q0202307 |
体 育 |
24 |
24 |
|
2 |
|
1.5 |
√ |
|
拓展课程 |
选修课程 |
Q0202316 |
书 法 |
24 |
24 |
|
2 |
|
1.5 |
√ |
|
Q0202314 |
应用文写作 |
24 |
24 |
|
2 |
|
1.5 |
√ |
|
其他课程 |
Q0202309 |
形势与政策 |
8 |
8 |
|
|
|
0.5 |
√ |
|
Q0202305 |
普通话训练 |
24 |
24 |
|
2 |
|
1.5 |
√ |
|
实践课程 |
实践活动 |
Q0202320 |
思政实践教学 |
20 |
|
20 |
|
|
1.25 |
√ |
|
素质与能力拓展 |
具体项目见表7,不少于2.5个学分 |
小计(11门) |
388 |
368 |
20 |
|
|
26.75 |
6 |
5 |
(注:选修课程2选1)
八、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
表7 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计量表
类别 |
项目名称 |
主要观测点及学分值 |
最高学分计量 |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
政治理论学习(必选) |
参加青年大学习等政治理论学习,每学期超过期数90%(0.5学分)、入党启蒙培训或团学干部培训(0.5学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1次(0.25学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0.5学分) |
2 |
公益活动 |
参加校内外各类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满16学时(1学分)、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满16学时(0.5学分) |
1 |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 |
参加假期社会调查,撰写2000字以上调查报告(1学分)、“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并获优秀实践团队(2学分) |
2 |
科技文化素质 |
科技活动与竞赛 |
参加校内外科技类活动1次(0.25学分)、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1次(0.25学分)、科技类竞赛并获校级以上奖励1项(0.5学分) |
2 |
科研创新 |
在校广播站发表作品1篇(0.25学分)、在院级网页或公众号等以上媒体上发表新闻稿1篇(0.25学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2学分)、获得国内外专利1项(3学分) |
3 |
身心素质 |
文体竞赛与训练 |
参加晨跑,每学年里程数110公里以上(1学分)、参加各类体育文艺竞赛获院级奖励1项(0.5学分)、校级奖励1项(1学分)、参加校级以上体育竞赛集训队,集训时间在32小时以上(2学分) |
3 |
专业社团 |
参加院以上各类文艺团体如主持人、礼仪模特队等每学期训练16小时以上,考核合格(1学分),参加院以上专业社团活动每学期不少于8次(1学分) |
1 |
职业素质 |
资格证书 |
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1学分/类) |
2 |
课外阅读 |
课外阅读书籍5本以上,提交2000字以上读书笔记(1学分/次) |
2 |
其他项目 |
参加劳动或其他素质与能力拓展项目,经预科部审核并认定 |
1 |
湖南工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部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