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理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湖南建材工业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分别于1985年12月、1987年11月设立的基础课部。基础课部承担全校数学、物理、英语、体育4大类课程的教学任务。
2003年年底,两校合并;2004年10月,原两校的基础课部合并组建为湖南工学院(筹)基础课教学部。
2007年,学校升本;2012年,英语、体育教研室从基础课教学部划出,基础课教学部调整为数理教学部,下设数学、物理2个教研室及物理实验中心;2015年,材料物理专业申报成功,数理教学部更名为数理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2019年,新增应用统计学专业;2021年,学校对学科专业整合优化,学院更名为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入,材料物理专业划出;2022年,新增应用物理学专业。
二、学院现状
学院设有综合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教育管理服务机构,设有数学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应用统计学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研室、应用物理学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等教育教学科研单位,其中数学教研室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研室。
学院现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应用物理学三个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1人;有校级教学示范教师3人、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1人,5人入选衡阳市科技人才托举计划。另含双师型教师36人。
三、特色与亮点
1.“内培外引”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层次人才,着力优化师资结构,学院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近几年来,学院共引进人才26人,其中博士24人(数学博士5人、统计学博士1人、物理学博士18人)、硕士2人,博士引进数居全校前列。近几年,学院晋升高级职称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学院先后有7人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入选衡阳市科技人才托举计划、8人入选学校“三个一批”人才计划、1人入选湖南工学院教学新秀、1人被学校推荐为全国优秀教师候选人。学院全面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到企业挂职。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学期定期召开师德师风培训,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言行。近几年,学院教师从未出现过师德师风事故。二是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三是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课程思政比赛、教学创新比赛等赛事,通过以赛促教,提升青年教学的教学水平。近几年,学生在网上评教中,优良率达100%,在各项教学能力比赛中,学院教师获省级二等奖3人次、省级三等奖5人次、校级一等奖7人次,1人被评为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2020年,学院获得学校教学竞赛优秀组织奖,获得教学工作评价第一名的好成绩。
1.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加强与企业(广州粤嵌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省网安基地科技有限公司,等等)合作,结合行业发展和岗位需要,建设《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信息系统设计》3门核心课程。借鉴员工岗位能力培训课程成熟的开发经验,紧贴岗位需求,将企业培训的要素融入进来,对核心岗位能力课程进行改造和重组,使其能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数据库原理》校企合作课程。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工科物理实验基础-综合-设计创新三层次教学体系,近几年新增实验项目15项以上,其中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创新性实验比例在70%以上。我校教师编写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进行了出版,并在全省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进行了使用。任课老师修订的实验讲义和改编的实验报告被省内多所高校借用,反响良好。任课教师先后主持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大学物理实验分类教学研究”等教改项目获得省级立项。与广州粤嵌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广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先进技术研究院、衡阳湘南湘西软件园、湖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近几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0余个。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学院现有专业中各类课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创业要素,积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以实验室与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近几年,学院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7项、省级立项21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省级二等奖(银奖)2项,三等奖5项。
(三)深化数理类课程改革
1.结合专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针对现有数学类、物理类课程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难度大等特点,实施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数理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与各院系沟通,以工程教育认证对数理课程要求为指南、以各专业对数理课程需求为基础,采用“适用、新颖、宽广、浅显”的原则修订课程大纲,将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实现数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夯实学生数理基础。
2.推动学科竞赛,拓展能力素质。依托数学类、物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物理竞赛、大学数学竞赛等。通过以赛促学,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类和物理类课程的兴趣,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我院共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等5项学科竞赛,获得可喜的成绩,获国家一等奖15项、国家二等奖25项、国家三等奖40余项、湖南省一等奖20项、湖南省二等奖26项。现在,学科竞赛已打造成为理学院的一张名片,提高了学院在同类型院校中的知名度。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组织学“学‘习’有‘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设“学‘习’有‘理’”、“有理有据”、“回声嘹亮”、“实践有‘理’”三个专题,通过青年教师带头讲、学生骨干示范讲、实践活动显担当等多种方式提升思政引领力。二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开展党课培训。近几年,新生党课知识培训600余人次,100余人被“推优”,400余人参加青马工程培训。三是开展“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等系列主题知识竞赛活动。
2.持续加强学风建设。一是开展学业导师制度,建立“一对一”学业帮扶体系,引导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二是加强课堂考勤、课堂检查、晚自习等日常管理,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落实学业预警机制,实施班子成员与学生深度谈话制度。三是开展学风建设座谈会、考研、考公经验交流会、优秀学生宣讲、职业生涯比赛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近几年,四六级通过率、考研录取率我院居全校前列。
3.多方位促进学生成长。一是以学院成长辅导室为阵地,实施学生心理档案化管理,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在校成长经历。二是定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读书会、趣味运动会、才艺展示、好声音等团学活动。三是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多措并举促就业。积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以书记、院长牵头的就业工作专班,压实班子成员、辅导员、论文指导老师三级联动责任,深入就业一线,多渠道了解学生就业需求,采取措施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多措并举,着力保障学院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几年,我院的就业率居全校前列。
理学院
202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