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要求 |
指标分解 |
课程及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机械电子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电工程领域复杂问题。 |
1.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能将其用于机电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
大学物理(H )、大学化学(L)、高等数学(H)、工程数学(M) |
1.2掌握力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等工程基础知识,能将其用于解决基础工程问题; |
电路基础(L)、工程力学(H)、画法几何(M)、机械制图(H)、电工电子技术(M) |
1.3掌握机械、电子和控制等工程专业知识,能将其用于解决基本工程问题; |
机械制造基础(M)、机械设计基础(H)、互换性与测量技术(L)、传感器与检测技术(H)、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 |
1.4综合利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能将其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H)、数控技术(H)、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工业机器人(M) |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电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
2.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运用于机电工程问题的表述; |
大学物理(H)、大学化学(M)、高等数学(H)、工程数学(M)、工程力学(M) |
2.2能够针对机电系统设计制造及过程控制等问题分析,进行正确的选择问题解决途径; |
机电传动与控制(H)、流体力学与流体传动(H)、电路基础(M)、电工电子技术(M)、PLC编程及应用(L) |
2.3能够对于问题模型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分析;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H)、AUTOCAD应用(M)、NX应用(L) |
2.4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和手册对问题设计初步方案进行分析,并试图改进。 |
文献检索(H)、C语言程序设计(L)、专业英语(M)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经受系统的机电工程实践训练,了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设计针对机电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掌握从事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机电系统应用与开发、设备运行与维护、生产技术管理、企业市场运营等工作能力。能够在机电产品(系统)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1 能够对复杂机电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解决方案; |
认知实习(L)、金工实习(M)、电工电子实训(M)、企业生产实践(H)、毕业实习(H) |
3.2能够对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与论证; |
机械基础实验(H)、电路基础实验(L)、电工电子技术实验(M)、数控编程实训(H) |
3.3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电产品与控制系统,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H)、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H)、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L)、毕业设计(H) |
3.4能够根据产品要求,通过建模制定机电产品制造工艺方案,并合理选择加工设备;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L)、NX应用(M)、AUTOCAD应用(M)、现代设计方法(H)、数控技术(H) |
3.5具备从事机电系统应用与开发、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并能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形势与政策(M)、心理健康教育(L)、工业生产组织管理(H) |
4、研究:能够基于机械电子工程及相关学科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机电工程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包括机电工程领域相关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制造与质量控制、产品性能测试与维护、产品生产组织与设施规划、机电系统装备自动化、机电工程设计和管理,并通过研究和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 能够对机械电子工程相关的各类物理现象、材料特性进行研究和实验验证; |
机械基础实验(H)、电路基础实验(L)、电工电子技术实验(M)、大学物理实验(H) |
4.2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零件结构、电气装置、控制系统制定实验方案; |
机电传动与控制(H)、流体力学与流体传动(L)、单片机接口技术(M)、PLC编程及应用(H) |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 |
大学计算机基础(L)、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机械基础实验(H) |
4.4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计算方法及matlab应用(M)、大学物理实验(H)、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M)、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L) |
5、使用现代工具: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针对机电工程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1了解机械工程与控制工程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并获取信息的方法; |
文献检索(H)、机电工程导论(M)、大学计算机基础(L) |
5.2能够初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机电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了解其局限性。 |
AUTOCAD应用(H)、NX应用(H)、C语言程序设计(M)、计算方法及matlab应用(M)、机械工程控制基础(L) |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机电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机电工程领域的相关设计、研究,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实施,以及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具备机电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H) 、认识学习(L)、企业生产实践(M)、形势与政策(L) |
6.2能正确分析机电产品设计及工业生产过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
现代设计方法(H)、数控技术(M)、企业生产实践(H)、机械制造技术基础(L) |
6.3能就机电工程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 |
机电工程导论(L) 、工业机器人(M) 、数控技术(H)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研究、实施,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正确认识机电工程问题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
7.1正确认识专业领域发展现状,并了解国家政策最对专业领域发展的引导; |
机电工程导论(L)、现代设计方法(H)、认识实习(M) |
7.2正确地评价机电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分析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毕业实习(M)、毕业设计(H)、企业生产实践 (L) |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机电工程领域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理解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意义及其影响;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L)、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L) |
8.2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理解个人在历史以及社会,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L)、军事理论(M)、体育(H)、心理健康教育(H) |
8.3理解基本职业道德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认真履行。 |
毕业实习(H)、企业生产实践 (M)、思想政治理论实践(L) |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 能够正确认识多学科团队对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
金工实习(L)、企业生产实践(H)、电工电子实习(M) |
9.2 能够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含义及其对于整个团队的意义,并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做好自己承担的角色; |
金工实习(L)、企业生产实践(M)、毕业实习(H) |
9.3 能够综合团队成员的意见,并进行合理的决策。 |
企业实践(M)、毕业实习(H)、军训(L) |
10、沟通:能够就复杂机电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能够利用一门外语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合作。 |
10.1能够就机电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
大学语文(H)、大学英语(L)、毕业答辩(M)、专业英语(M) |
10.2能够就机电工程复杂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听取反馈并对建议做出合理反应; |
毕业设计 (H)、企业生产实践 (M)、毕业实习(L) |
10.3 了解本专业的国际状况,具有外语应用能力,并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
大学英语(H)、学科与专业导论 (L)、机械工程专业英语(H)中西传统文化十二讲(M) |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机电工程生产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11.1 理解机电工程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经济和管理因素,具有发现、分析、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L)、企业生产管理(H) |
11.2 熟悉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全面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决策方法,具备综合多学科环境进行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
企业生产实践(L)、企业生产管理(H)、毕业实习(M) |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12.1 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
大学英语(H)、高等数学(M)、大学物理(L)、大学化学(L) |
12.2 具备采用合适的方法通过学习发展自身的能力,适应未来的发展。 |
心理健康教育(L)、e时代大学生学习指导(M)、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指导(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