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大城市的万名青年问卷中在“写出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第一名是比尔•盖茨。第二名是史玉柱。但十年后,知道史玉柱的人不多了。
史玉柱在投资方面具有豪赌的天性。 1982年史玉柱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1986年,他又考到深圳大学攻读软科学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但三个月后辞职下海到深圳,此时史玉柱的行囊中,只有东挪西借的4000元以及他耗费9个月心血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史玉柱长得瘦高文弱,一眼望去便是一副南方书生的模样,可是他却有着超出寻常的惊人的豪赌天性,这种天性在他日后的创业历程中将一再展现。首次表演便是在初到深圳的那几天,他作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豪赌决定,他给《计算机世界》打电话,提出要登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惟一的要求是先发广告后付钱。“如果广告没有效果,我最多只付得出一半的广告费,然后只好逃之夭夭。”事后,他这样说。结果13天后,他的银行账号里收到了三笔总共15820元的汇款。两个月后,他赚进了10万元。这是他经商生涯中的 “第一桶金”,他把这笔钱又一股脑全部投进了广告,4个月后,他成了一个默默发财的年轻的百万富翁(相当于现在的千万富翁) 1990年1月,史玉柱一头扎进深圳大学两间学生公寓里,除了一星期下一次楼买方便面,他在计算机前呆了整整150个日日夜夜。这次他拿出来的是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列产品。当他天昏地暗地走出那间脏乱的学生公寓的时候,他发现家里的所有家具都已不翼而飞,数月未见的妻子不知去向。可是,他却站在了一个新的事业起点上。
他从深圳来到珠海,这位身高1米80、体重不到120斤的瘦长青年给自己的新技术公司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 “巨人”,他宣布,巨人要成为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
就在巨人诞生不久,他的豪赌天性再次让他做出了一个所有部下都反对的决定:全国各地的电脑销售商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就可以免费来珠海参加巨人的销售会。一时间200多位经销商从天南地北齐聚珠海,史玉柱以数十万元的代价,闹腾腾地编织起了一张当时中国电脑行业最大的连锁销售网络。第二年,巨人的汉卡销量一跃而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1000多万元。到1992年,巨人已发展成了资本金超过 1亿元的高科技集团公司。公司每年的销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增长,巨人的年度销售商大会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电脑盛会。史玉柱又连续开发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等产品。
从1992年开始,巨人已赫然成为了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军,史玉柱也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典范人物和现代商界最有前途的知识分子代表。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广东省对大优秀科技企业家”,获得珠海市第三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奖得资金63620元、一辆奥迪轿车和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中央领导纷纷视察巨人,李鹏总理更是三顾巨人,表现出特殊的眷盼之意,先后题词“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的希望”。“巨人集团在软件开发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等。1994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巨人集团,在试写巨人中文手写电脑时,他说,“中国就应该做巨人” 史玉柱此时已成为全中国知识青年的偶像
第三赌从38层到70层。1992年,在事业之巅傲然临风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当时巨人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亿元,流动资金约数百万元。最初的计划是盖38层,大部分自用,并没有搞房地产的设想。这年下半年,一位中央领导来巨人视察,当他被引到巨人大厦工地参观的时候,四周一盼顾,便兴致十分高昂地对史玉柱说,这座楼的位置很好,为什么不盖得更高一点?就是这句话,让史玉柱改变了主意。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升到了54层。这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便有人建议史玉柱应该为珠海争光巨人大厦要盖到64层,夺个全国第一高楼,成为珠海市的标志性建筑。到1994年初,又一位中央领导要来视察巨人。不知哪位细心人突然想到,“64”这个数字好像不吉利,领导会不会不高兴,于是马上打电话给香港的设计单位咨询,一来一去,索性就定在了70层。这就是最后导致史玉柱身败名裂的巨人大厦的投资决策过程。在整个国家都处在激进洪流的时候,是没有人会察觉出这一连串的偶然和随意中所蕴含的风险和不妥,没有人看见,危机的导火线从此时开始已经在咝咝冒烟了。在当时,盖一座38层的大厦,大概需要资金2亿元,工期为两年,这对巨人集团来说,并非不能承受之重,可是,盖70层的大厦,预算就陡增到了12亿元,工期延长到6年。不但在资金上缺口巨大,而且时间一长,便也充满了各种变数。可是,史玉柱却信心十足。当时巨人的64O3汉卡在市场上卖得十分火爆,1993年的销量便比上年增长了300%,每年回报有3000多万元,如果保持这样的势头。盖楼的资金应该不成问题。史玉柱犯了一个很多青年企业家都容易犯的错误:把预期的利润当成了实际的收益,并以此为基数,来设定自己的规划。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座被视为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成功丰碑的大厦,最终导致了巨人的突然窒息。 一开始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顺风顺水。珠海市为了支持这个为珠海争“全国第一高楼”的标志性建筑,大开绿灯,巨人大厦的每平方米地价从原来的1600元降到700元,最后再降到350元,几乎成了一个“象征价格”。史玉柱原本打算向银行贷一部分款来启动大厦的动工。可是,他的智囊团却想出了一个当时看来比贷款要好得多的融资办法:卖楼花。 此时的巨人集团在公众眼中无疑正带着迷人的光环,企业又在楼花广告中浓墨重彩:国内最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亿元资产和38家全资子公司,计划于1995年上市,1996年目标产值5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企业,将于1996年交付使用的巨人大厦将成为巨人腾飞的象征。更诱人的是,巨人集团还向公众提供了一份“零风险、高回报”的无风险保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供本金保险及100%的回报保险,珠海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进行常年法律见证。” 巨人大厦是最早在香港市场上出售楼花的大陆楼盘之一。挟着巨人集团的赫赫名声及强有力的推销攻势,巨人大厦的楼花在香港卖得十分火,1平方米居然卖了1万多港币,加上在大陆的销售,史玉柱一下子圈进了1.2亿元。但直到1996年9月。巨人大厦才完成了地下工程,开始浮出地面,也就在这时,巨人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10月份香港的债权人按照合同来向巨人集团要房子,可看到的却是一片刚刚出土的工程,而且可能失去继续建设大厦的财力。这一吓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像台风一样刮遍了港客珠,那些原本想买了大厦楼花,梦想赚一笔的中小债主再也控制不住了,一拨一拨的人群开始讨债,巨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下,从此万劫不复。 实际上巨人集团完成地下工程后,只需1000万元资金就可以启动起来。按当时的房地产建筑速度,五天可以盖一层,越往上层,债权人越放心,矛盾也就可以化解,可是,史玉柱就是没有能力筹措到这笔钱。l000万元对不久前的巨人集团还算不了什么,就在半年前史玉柱到山东开会,青岛一个市场一个月交给总部的款项就达到了l000万元。史玉柱仰天悲鸣:“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就是。巨人集团发展到现在,资产规模滚到5个亿,区区l000万元的小数目根本不算什么,可眼下这一关就是过去。” 正如人们日后所注意到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巨人集团债务结构始终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史玉柱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以不求银行自傲,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款可达3000万元到5000万元,最高曾突破7000万元,以如此高额的营业额和流动额,他完全可以陆续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并逐渐转化为在建项目的分段抵押贷款,用这笔钱来盖巨人大厦,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拒绝走这步棋,而是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无疑是造成巨人突发财务危机的致命处。 以冷眼待人,人自以冷眼待之。在危机爆发的那段时间,巨人集团平时很少与之打交道的银行在此刻自然袖手冷观,一直鼓励巨人“大胆试验、失败也不要紧”的地方政府也始终束手无策,拿不出任何有建设意义的方案,有一些江浙地区的民营企业主闻风赶到珠海,终因一些细节问题没有达成意向。 当时的巨人集团除了巨人大厦没有别的固定资产,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还在运转,估计各销售商欠巨人集团的钱有3亿元左右,史玉柱自己估算属于良性债权的至少有1.2亿元。可是由于不久后集团的整体崩盘,就是这1.2亿元绝大多数也没有收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