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湖南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实践团队探秘隆回滩头年画:解锁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2025年07月02日  点击:

2025年7月1日,湖南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年画产业聚集区,开展以非遗年画与钩针编织融合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聚焦滩头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走访、工艺体验、传承人深度访谈等多元形式,系统梳理古老技艺的历史脉络,为传统艺术注入青春视角与创新动能。

 

在福美祥(原同福昌)年画作坊,省级非遗传承人尹东香老师向团队系统解读了滩头年画的千年传承史,从门神驱邪的民俗起源到二十四节气的题材演变,结合亲手演示的拓印、晕染等核心工序,完整呈现了这项技艺的文化基因。材料溯源环节中,团队专程探访本地竹纸作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志军老师现场展示了手工抄纸荡料入帘”“覆帘压纸的精妙手法,揭秘了以嫩竹、石灰、杉树皮为原料的天然造纸工艺——这种纤维坚韧、吸水性强的竹纸,正是滩头年画色彩饱满不褪色的关键基底。两位传承人在得知团队计划通过创新设计与数字技术推广滩头年税后,均对其跨界思路给予高度认可,认为年轻一代的介入能让老手艺接上时代地气

 

团队系统验证了滩头年画“工艺完整性”与“资源独特性”的双重优势:该镇不仅完整保留了从备料、制板到开相、刷印的20道传统工序,更坐拥竹纸、天然矿物颜料(如赭石、靛蓝)等全链条本地材料体系。基于这一发现,团队提出创新性结论:若将传统工艺细节(如“托版水印”的肌理美感)与短视频传播、电商直播等现代手段结合,既能通过数字载体让非遗技艺突破地域限制,又能依托本地材料资源开发文创衍生品,构建“技艺展示—产品转化—市场反哺”的良性循环。

本次调研成果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不是对传统的颠覆式改造,而是以在地资源为根基的创新性转化。湖南工学院实践团的探索,不仅为滩头年画在数字时代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更印证了“传统工艺+现代思维”在激活地方文化经济中的巨大潜力,为同类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文/黄曾隆 图/谢宇爱 盘盈 审稿人/一审:伍玲 二审:肖登峰 三审:王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