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风景

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省委《湖南工作》刊发校党委书记曹执令署名文章: 以“四个坚持”推动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月13日  点击:[]

编者按:近日,省委《湖南工作》2025年第10期刊发我校党委书记曹执令教授署名文章《以“四个坚持”推动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坚持培根铸魂,把稳高质量发展方向之舵;坚持强师赋能,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之基;坚持产教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能力之翼;坚持深化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之源”四个方面,向全省推介湖南工学院在开拓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的典型做法与工作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工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生命线,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使命,聚焦“四个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奋力开拓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一、坚持培根铸魂,把稳高质量发展方向之舵

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防止因强调“应用型”“工科性”而弱化思想政治引领,杜绝“重技轻德”“唯才是用”倾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生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湖南工程故事与工匠故事,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科技报国、工程为民”的远大理想。强化工匠精神培育。依托工业文化科普基地及其教学科研团队,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开设“匠心筑梦•工业衡阳的记忆与传承”等课程、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举办“丰碑•中国工业精神”主题展览,组织师生走进老旧厂房、工业博物馆与现代工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营造崇尚实干、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事业观,涵养“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品格,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担当时代使命的卓越工程师和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强化服务地方发展定位。扎根地方、服务地方、贡献地方,坚定立足湖湘大地办大学的定位,践行“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推动学科专业布局、科研方向与人才培养紧密对接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加强省情市情研究,促进学校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同频共振,确保教育供给精准服务湖南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二、坚持强师赋能,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之基

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弘扬教育家精神,筑牢师德师风根基。坚持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广大教师深刻践行教育家精神,涵养育人智慧、秉持躬耕态度、勤修仁爱之心,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先生”。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第一标准,严格落实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和失范行为预警通报机制,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拓宽多元引才渠道,构筑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紧扣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需求,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依托去行政化的跨学科创新研究院,推行“人才池”引聘计划,赋予人才遴选、薪酬激励等方面更大自主权,精准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仅2024年至今,学校即已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名,有效强化了重点学科专业领域的人才支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从行业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政策通道,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工程师”等柔性岗位,吸引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技术创新,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系统推进培育赋能,促进教师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周期、递进式的教师发展体系,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双提升。持续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数字素养,全面增强教书育人本领。强化工程实践导向,完善“教授、博士企业行”机制,建立健全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的制度保障,并将实践成效、技术应用及教学转化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工程实践创新的鲜明导向,确保教师知识能力与产业发展同步更新。

三、坚持产教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能力之翼

着力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热企冷”等现实难题,推动融合从形式向实质、松散向紧密转变,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布局。锚定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衡阳14条产业链发展需求,聚焦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构建“一链一专业群、一群多支撑”的六大应用型专业集群。严格落实“淘旧改老、扶优强特、增新加急、优化结构、动态调整”原则,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每年开展专业适配度评估,坚决撤并与主导产业脱节的专业,重点扶持对接产业“卡脖子”领域的专业,推动70%以上专业深度融入省市主导产业生态。建立“招生看产业、培养跟产业、就业靠产业”的一体化机制,实施专业“基础达标—特色培育—优势凸显—品牌形成—卓越引领”五阶递进评价,倒逼专业内涵升级,让“工”字招牌更亮、产业适配更准。以平台共建为基础建强产业学院。打破校企资源壁垒,按照“企业投设备、学校供场地、校企共育师资”的共建模式,围绕区域产业龙头企业需求,联合建设9个实体化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业学院从“挂牌运营”向“实体化治理”转变,成立由校、企、行、政多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推行“双院长制”和“双导师制”,双方共同投入建设兼具教学、生产、研发功能的实训平台与创新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研发项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将产业学院真正打造成为融通各种资源、赋能学生成长的战略支点。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激活融合机制。聚焦校企互利共赢,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风险共防”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输送等方面建立利益联结,通过“联合研发项目收益分成”“订单培养人才输送补贴”“实训基地对外服务收益共享”等方式,让企业在融合中获得人才红利、技术红利。吸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代表为理事会成员,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师资考核办法、平台发展规划,实现校企“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同时,用好省市产教融合专项政策,争取土地划拨、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支持,破解校企合作政策瓶颈,推动产教融合从“短期合作”迈向“长期共生”,真正形成“校兴产旺、产强校荣”的良性循环。

四、坚持深化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之源

勇于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效力,以深化综合改革为牵引,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与痛点。深化治理体系改革,提升现代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优化校内机构设置,明晰校院两级权责边界,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激发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创新活力。强化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健全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提升依法治校、依章办学、依章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数字赋能”治理转型,建设集成化智慧校园平台,打破数据孤岛,促进业务协同,实现“一网通办”,着力构建运行高效、响应迅速的现代化治理生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创业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融入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推广小班化、探究式、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推行综合性大作业、专题设计等突出能力的过程性考核。深化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制管理,坚持“赛、教、学”一体,拓宽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空间,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树立鲜明质量导向。坚决扭转不科学评价导向,构建以创新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外部激励—内部响应—持续优化”的多元协同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同资源分配、发展机会、主体成长相挂钩。通过优化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教学科研奖励制度,实施专业五阶递进、课程教学质量四阶提升、教师教学四方协同等评价,推行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在内的社会服务评价,形成以制度激励为基础的“评价—反馈—改进”闭环体系,实现外部驱动力与内生改革力的有机统一,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学校办学实力更强、二级单位活力更盛、社会服务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