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大学生“情牵脱贫攻坚”实践小分队走进民族村 调研少数民族脱贫路
7月24日,湖南工学院建工学院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南两大回族聚居地之一的山界回族乡民族村,通过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客观真实的反映社情民意,原汁原味的记录脱贫攻坚成效。
危房改造,让贫困户居者有其屋
马道兵,民族村五保户之一。在不足五十平方米的土坯房中,有三户人家居住。看着简陋的家具,漆黑的房屋,一行人感到很心酸。“在没有评为五保户之前,毫无收入来源,妻子卧病在床十五年,耗光家里的所有积蓄,生活举步维艰。但是现在好了,有政府和领导关心、政策的扶持,逐步帮助我脱离贫困”,马道兵这样说。马道兵一家已经纳入危房改造项目,政府要为他修建新房,改变居住环境。近年来,村扶贫工作队落实资金72万元完成危房改造24户,投资8万元帮助清真东寺完成改造,投资8万元在全村主要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全村实现了由贫困村向新农村示范村的华丽转变。
以奖代补,鼓励贫困户扩大种植养殖
扶勤不扶懒,以奖代补是该村脱贫攻坚的特色举措之一。贫困户马昌运今年养羊11头,种植三辣和甘蔗1.2亩,获得扶贫补助2000元,通过种植、养殖年获利3万余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谈到自己的脱贫经历,马昌运说:“光靠政府扶持是无法实现真正脱贫,而通过自己努力,脱贫的结果才能长久”。村扶贫工作队帮助贫困户发展红皮大蒜、虎爪生姜、宝庆辣椒“三辣”种植260余亩,为全村72户贫困家庭寻找发家致富门路。
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百合加工是民族村产业扶贫的一大特色,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为贫困户提供了工作岗位。贫困户马道艳、马昌飞等都是百合加工厂的工人,年收入9000余元。村扶贫工作组鼓励贫困户种植百合等新型作物,同时为农户提供销路,加工厂加工的百合产品主要出口到台湾香港等地。
民族村:回族特色 民风淳朴 让人难忘
顶着炎炎烈日,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村干部的一句“你们调研走访很辛苦,我们了解情况可以带路。”让队员们倍感欣慰。患有眼疾的老人抓着我们的手,道出的声声谢谢;多年没见过儿女的老夫妇露出久违的笑容;不能说话的聋哑人用他独特的方式接待我们……”一个长途跋涉接近中暑的队员一边擦着汗一边说,“我们的力量虽然微弱,可能不足以解决一个家庭的实际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还做着,就能带去丝丝微风。” (王云峰 王威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