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释放改革红利 广东高校全面提质

浏览数:次 发布时间:2016-05-03 打印本页

释放改革红利 广东高校全面提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广东要实现“两个率先”,教育必须做到率先。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0年前,广东作出大手笔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广东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广州大学城,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10年后,广东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强不强,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广东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着广东站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

    2013712日,这是注定载入广东高等教育史册的一刻。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高等学校创新强校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和广东省“2011计划”,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半年过去,广东高校有什么“动静”?貌似平静的湖面下,正酝酿着哪些变化?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中大、华工、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白云学院等涵盖了一本、二本及民办高校的典型样本,一探究竟。

■案例1

 

“四重”要建“高地”,更要建“高峰”

 中山大学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发力

    初冬时节,走进大学城中山大学牌坊旁一栋五层大楼,一座“巨无霸”赫然出现在眼前:崭新的房间,放眼望去,全是一排排黑色的机柜,五层大楼超过3.2万平方米,在地下,还有1万平方米面积,机柜内错综复杂的各色电线……这就是蝉联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天河二号”的机房,其峰值运算能力达到每秒5.49亿亿次,其存储总容量相当于可存储每册10万字的图书600亿册。

    已经正式在中山大学“安家”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由国防科技大学联合中山大学、广东省、广州市共同建设,总投资约25亿,计划于2015年前建成。它不仅将成为“智慧广州”的心脏和大脑,还将为珠三角、港澳地区和整个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有了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中大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大大增强,而由此还带动起一批新兴学科,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中山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说。为此,中大还成立了国内首个超级计算学院,超算研究院和大数据研究院,专门培养本科和研究生超算人才,并重点开拓超算应用研究、大数据分析并为政府决策服务。

    “天河二号”,只是中大这几年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队伍、重大重点平台建设和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培育(简称“四重”)结出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在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强力投入,近年来,中山大学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已经具备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的基础。中山大学已有1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已超过ESI数据库学科领域三分之二,仅次于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2位。

    “中大是‘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里学科门类最齐全的。有人会说这样的大学看上去综合实力很强,但是学科的高原在哪里?我们已经确定了十年改革发展规划,在多门类基础上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人才。”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说中大正在拼搏赶超,要让中山大学的地位和广东的经济地位相匹配,建设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按照世界一流的目标,在‘四重’中要建‘高地’,更要建‘高峰’。”据悉,中大瞄准广东最具发展潜力,最有迫切发展需求的领域,已在超级计算、核电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药创制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将在散裂中子源、重大疾病防治、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等领域有更多作为。此外,这两年,中大加速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步伐,至今已与218个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还引进和培养一批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高水平人才成长营造环境,汇聚“四重”建设人才核心资源。

■案例2

 

“点线面”结合,提升高校创新力

华南理工大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在美丽的松山湖畔,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一块印有“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几个大字的匾额出现在眼前。值得一提的是,由东莞市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是省内首个协同创新研究院。从去年12月挂牌至今一年间,已有金属零件3D打印装备及其医学应用、高活性胶原系列产品研发等8个前沿科技项目正式入驻。

    作为外向型经济最典型的地方,东莞是广东转型升级的缩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2012126日,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揭牌。甫一出生,它就被冠以重要使命:有效整合“官产学研资介”各方创新力量,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直接面向东莞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器械、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行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对于研究院,东莞拿出3.8亿元“真金白银”,华南理工大学则拿出最好的科研资源。华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明介绍,已经落户的科技项目都以东莞的产业发展需求为方向。它们大都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的科技资源和重要研发成果,技术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我们要携手为东莞打造一个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国际合作、聚集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一流成果转化平台。”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引入了国际最先进的“前孵化器”,通过风险投资、科技成果入股、融资上市等方式组建一批有发展潜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进行孵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高起点的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得益于华工近三十年服务社会中探索出的“点”(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线”(产学研合作基地)、“面”(研究院+园区)相结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多层次、多方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据了解,近三年来,学校每年承担企业委托课题超过5000项,从与地方、企业合作中获得资金超过15亿元;超过100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

    而以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华工还联合清华、北大、哈佛等国内外原创优势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TCL、创维等产业技术创新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有机发光显示、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广东高端制造装备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优势资源集聚,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产出一批直接促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

■案例3

 

选拔学生成绩不是摆第一

           广东财经大学大胆设立创新实验区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而当下,我国高校人才“批量生产”、“有创造力的人才无处寻”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也时刻牵动着办学者的神经。在广东财经大学校内却有个“创新实验区”,学生的手脚被完全“松绑”,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闯出一片天。

    原来,广东财经大学意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导致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走到社会上不适应经济发展潮流、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重视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个性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广东财经大学校长王华对记者说。

    于是,该校决定“狠下心”,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尤其是推进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设立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人才培养实验区。

    在这个创新实验区里,学生不一定是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但一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

    有的喜欢捣腾数字。个子不高、略有些腼腆的陆淼,在2012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二等奖。

    还有的热衷环保事业。比如已经离开实验区的优秀毕业生Peter在名为“环游地球80天”大型环保公益活动中成为唯一一位获得免费资格的在校大学生。还有今年即将毕业的李娟,因为偶然收到一封邀请参加在法国举办的施耐德电气全球绿色城市节能大赛的电邮,她义无反顾地报名,最终跻身决赛25强。

    高中毕业即入伍2年后才考取大学的马殿翔同学,在为公益事业忙得团团转。爱唱歌、会唱歌的他曾为自闭症儿童义演,后来和几个人创立了名为“哆来咪音乐公益”的社会组织,专门为那些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打工子弟奔走……在实验区里,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说出身边小伙伴的过人之处。

    广东财经大学的“大胆”也为之收获了累累硕果。创新实验区首批毕业生中,55人被知名国企和世界500强企业录用,占了毕业生总数98人的一半有余,还有3人自主创业成功,12人成功考取国内外名校硕士研究生……他们的路径没有被单一划定,而是各自画出了精彩的生命轨迹。

    除此之外,广东财经大学还积极响应国家推出的“2011协同创新计划”,以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聚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从校政、校企、校所多方位合作入手,通过联合创立协同创新中心、以项目为依托进行联合研究、联合建立培训及研究基地等方式,积极搭建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走出了一条特色科研发展道路。

■案例4

 

设“模拟市场”鼓励学生“老板”创业

白云学院全方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广东白云学院每一年都会举办这样一场活动:几百名学生亲自当“老板”,在“市场”摊位上尽情吆喝“销售”食品、饰品、电脑器材等五花八门的商品。这个“市场”虽说是模拟的,但却非常逼真,连“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表”和店主个人信息也一应俱全。

    学生“老板”开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潮汕牛肉丸店,有西式快餐店,也有美味小吃店,店名创意十足,有的叫“饭冰冰”,有的叫“大肠包小肠”……一下子就吸引了顾客的眼球。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老板们”不仅仅是站在摊位前“吆喝”,还不忘拿起手机,利用微博进行宣传和营销。

    几年下来,白云学院发现不少学生都把它当作一次实践的宝贵机会,响应积极。因此每年一次“模拟市场”成了该校的传统项目。

    为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广东白云学院于2010年全面启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其中,实践项目体系及其平台构建与运行是该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首先是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的完善。近四年来,广东白云学院累计投入2750万元用于实验(实训)室、学生项目工作室的改建、扩建、新建和设备更新。其中扩建18间,新建24间,更新16间,购进教学软件43种。耗资570余万元建成内设13间功能室、总面积1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700余名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1个。并成立机电工程、电气与信息工程、建筑与艺术设计等三大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内设科技创新项目工作室总计20间。

    其次,作为一所校企合作紧密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实践教学的又一重要载体。记者了解到,白云学院现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33个,其中校内基地20个,包括台湾全量现代制造产学研合作基地、中国移动通信实验室等,一次可容纳实习实训生1335人;校外基地113个,包括广东新宝电器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华西证券广州江海路营业部实习实训基地等,一次可容纳实习生1985人。

    其中去年成立的中国移动通信实验室,由企方业提供9000万元的主体设备,学校提供100平方米的场地和配套设施,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人才,而该通信实验室也是中国移动在全国所有民办高校中设立的第一家。

    经过全面、系统的梳理,目前白云学院已形成了集“四条主线”、“五个层级”、“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列入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项目共达2295个。

■对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

    突破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南方日报:目前,广东高教创新强校工程已经全面实施,请问我省高等教育质量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魏中林:是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广东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不足也很明显,主要有六大障碍:

    一是整体规模不足。我省部委属高校少,省、市属高校办学基础较弱,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0%,仍低于江苏、浙江、湖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二是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三是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需求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然滞后。四是经费投入滞后,与规模发展不相适应。五是高校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团队、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两院院士和院士后备人选明显不足。六是制约内涵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

    南方日报:我省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魏中林: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的总目标是: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要求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制约高校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更趋完善,努力创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示范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更加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领域取得新突破,高校“四重”建设(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在全国的排位显著提升;高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有若干所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南方日报:我省将在哪些方面推进这项工程呢?

    魏中林:高教“创新强校工程”着眼于全面提升全省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我们将在六个方面重点推进:

    ——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规范特色发展。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

    ——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以国家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和我省实施“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为牵引,引导和支持有关高校合理定位、汇聚资源、办出特色,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引领和带动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实施“强师工程”为抓手,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着力提升全省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在各学科领域努力造就一批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围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主要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寓教于研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建立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责任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立起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在若干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校创新平台体系,提高我省高校科研创新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引导和支持世界知名大学到珠三角等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来源:南方日报)

关闭


湖南工学院“十三五”规划编制与综合改革办公室版权所有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湖南工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