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习论坛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论高校“四有”好老师的“四重境界”

浏览数:次 发布时间:2021-06-03 打印本页

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冬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1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人民教自己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高校教师要勇担时代发展大任,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四有”好老师,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师魂至纯”“师道至廉”“师能至勤”“师爱至仁”这四重境界,以不负祖国和人民之重托。

一、师魂至纯:为师之本

“师魂”,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教师的灵魂,它是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风范的具体体现。正如古语说的:“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为人师者,方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意练意、以行导行”。

教师灵魂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四有”好老师中的第一条标准:有理想信念,它体现的是思想育人的导向。理想信念是教师教书育人行动的先导,一个教师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师的理想信念影响着学生最后的成长成才,决定着教育的最终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生涯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至纯的师魂,这是为师之根本。

高校教师的至纯师魂首先体现在其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就是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毫不动摇。只有我们高校教师自己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把这种观念传递给每一位大学生,为他们点亮心中的梦想。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新时代,接受新生事物的途径和方式多样,也易受外在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左右。理想信念不仅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也是每一名高校教师的灵魂之钙,更是每一名当代大学生亟待补充的思想之钙,这个钙如果补得及时、得当、适量,就会使当代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远大理想。

高校教师的至纯师魂还体现在高校教师要有一种真挚情感的忘我付出,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工作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古往今来有很多优美的诗句对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做了很好的诠释,无数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种执着信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人称“大山里的校长妈妈”,将初心融进灵魂 把使命扛在肩上,带领华坪女高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建校12年来已累计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学,点亮她们的人生梦想。作为一个从黑龙江省来扎根边疆云南的外省人,她长期献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疾病缠身却奉献不止,教书育人,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大批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充分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金子一样闪光的东西——师魂。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正如习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教师要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二、师德至廉:为师之基

师德至廉是与“四有”好老师的第二条标准“有道德情操”相吻合的,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导向。韩愈对“师者”的理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把“传道”放在第一位。的的确确,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师,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道德楷模;相反,一个道德滑坡、价值观不正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想往往也是有问题的。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好老师的核心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师德至廉是为师之基。

要做到师德至廉,高校教师自身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不仅要自觉地“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重要的是要“立德树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少先队员们的回信中,勉励孩子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来看,“德”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教育的目标最终是向善,要达成这个目标,教师首当其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应该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以高校教师行为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廉洁从教,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学生只有先“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乐其道”。

三、师能至勤:为师之要

“师能至勤”指的就是“四有”好老师的第二条标准“有扎实学识”,这是做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要求。师能至勤是为师之要,体现了知识育人的导向。古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教师才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的时代潮流,厚植教育教学新理念,探索运用教育教学新方法,创新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教育教学新实践,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守正创新中重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新体系。同时,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勇于开辟学术新领域新范式新路径,在重大战略领域、关键核心领域、前沿新兴领域能有新成就。积极引导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开创一片天地,在筑造教育大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实现教育梦想中奉献更多。

四、师爱至仁:为师之境

“师爱至仁”与“四有”好老师的第四条标准“有仁爱之心”心心相印,它是为师最崇高的境界,是教师灵魂之灵魂,体现了和谐育人的导向。仁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仁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热爱学生,将“爱”洒向每个不同的孩子,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责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爱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给我们诠释了他自己创立的关于教师爱的经验理论。他在平凡的教师和乡村中学校长的岗位上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就,被苏联教育界推崇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高校教师要成为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就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递爱,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爱国爱民”。青年学生只有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才能跳出自我封闭的狭小天地,不断升华人生境界。当前,要紧抓建党100周年历史契机,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是任重而道远,必须着力做好“师魂”“师道”“师能”“师爱”这四篇文章,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四有”好老师,在提升自己为师四重境界的同时,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刻苦学习知识,积极参加实践,勇于创新超越,锤炼高尚品德,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版权所有@湖南工学院 |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 院办公电话:0734-3452077 | 邮箱:mlb@hnit.edu.cn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 湖南工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