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教务处欢迎您!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卓越计划 > 理论研究 > 正文
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报告集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5日 点击:

 

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论坛

专家报告集

 

 

 

●主题报告摘要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思考

(中南大学   陈启元)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背景和目标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

工科类在校学生约700万人 ,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40%

“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同时,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探索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引导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现代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呢?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针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的11条标准:

1)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

2)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

3)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

4)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

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6)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9)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

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

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培养标准

通用标准:国家层面的、引导性标准。

行业专业标准:在通用标准指导下,规定一个具体专业的工程师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学校标准: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行业专业标准的规定下,高校根据本校情况制订的一个具体专业的培养标准。

2、培养类型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

3、实施步骤

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学校标准;

2)选定实施专业--学校标准(分专业)学校标准实现矩阵--培养方案(计划)-课程教学大纲。

4、实施重点

1)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2)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

3)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

4)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

5)建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

6)创新管理体制。

三、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情况

启动时间:20106月。

覆盖省区市29个,新疆和西藏自治区没有高校申报。

参与学校:

     第一批高校61       已经全面启动

     第二批高校132     基本完成方案制定和论证工作

     共计193所高校,包括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行业背景比较强的高校全部参与。

高校工作进展:

  全部建立了实施卓越计划的组织体系

  制定了193个学校工作方案

  按照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了996458+538)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178122+56)个工学硕士培养方案、272165+107)个工程硕士培养方案、67个(51+16)工学博士培养方案。共计1513个培养方案。

2010年共约3万学生进入卓越计划培养;2011年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数尚待统计。

193所高校与各个行业的领先企业或者大型企业,共建了960多个建在企业的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从中初步遴选了约500个,拟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建设工作,建设1-2年后再正式予以认定。

四、对高等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1、项目的定位

卓越计划是一个教改项目,不是评优;是自愿参加的项目;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不是唯一的方案;参加卓越计划要认可计划的关键要素;各校应根据自己情况制定特色化的方案。

2、培养体系

三段制:本科、硕士、博士

不搞一贯制;统筹安排,分阶段培养;不是拔尖培养,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重在有志于工程事业;企业学习阶段是重要特色。

3、特色与关键:定位、标准的建立、标准实现矩阵、企业学习阶段方案、教师的工程背景、国际化。

1)定位

工程师培养;不是研究人员也不是定岗位培养;选优不是目标;不同学校目标是有差异的。

2)培养标准

学校标准要符合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各校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注意标准中非学术方面的要求:团队合作、交流能力、法律法规、批判性思维、环境意识、社会责任等等。

3)标准实现矩阵

实现矩阵是双向的;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重视课程的整合;培养环节不仅是课程。

4)企业学习阶段方案

不是实习计划,也不仅是实践教学改革;是总方案的子方案,需要总体考虑;在企业的环境中实施,校办企业一般不合适;合作企业要适合培养的需要;要有具体内容。

5)教师的工程背景

关键在学校教师的培养要落实;企业教师的遴选方法和培训;学校人事制度的配套。

6)国际化

国际标准;师生交流;跨国企业的合作;国际认证。

 

 

 

 

 

 

 

●专题报告摘要(一)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实践、全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合肥学院  蔡敬民)

 

一、合肥学院简介(略)

二、“卓越计划”实施

主要内容:

(一)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引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后广泛实施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卓越计划”各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不同需要,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重构课程体系;

将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模块,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等。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确定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目标;

调研行业领域对专业能力和素质的主流要求;

对专业能力进行梳理细化,分解成能力要素;

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支撑知识点;

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应用组成

  模块;

若干个相关模块的有机搭配构成培养卓越工程师所需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特点:

1、变传统的“哪些内容我要讲授” 为“哪些能力应该是经过教学后学生要获取的”,使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实现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根据“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来确定教学内容。

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

整个教学体系可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不同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块。

(二)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

1)调整课时比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2)改革传统学期制,增设认知实习学期。为了弥补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普遍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不足,我们在大学二、三年级之间增加一个10-12周的认知实习学期,改8学期 9学期

认知实习的特点:

 是一种面向专业、基于问题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过程或工作流程,了解企业管理运作方式,在实践中认识了解社会;

了解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包括人身安全、工厂设备的安全操作知识,树立安全生产与规范操作观念;

初步学习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或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感受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

3)推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含有详细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6-10学分。

4)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 :按模块化课程体系需求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教学管理: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进行实验。

教学组织: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强化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配备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并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5)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能力。

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际联合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强“嵌入式”实验室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立新型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

(6)开展校企全面合作,共同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按照教育部要求,“卓越计划”学生需在企业进行累计一年的项目实训、实习。

我校联合所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并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等。

我校规定,“卓越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须来源于企业,“真题真做做毕业设计(论文)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改革教学方法

1)强化自学能力培养

     建立了基于学习量(workload)的学分计算方法,将练习、实验、团队学习、学术考察及研讨会和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时间均列入各模块的教学安排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

针对合作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选题,通过项目载体,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着力提高学生解决生产过程技术难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如南风公司提供产学研合作项目4项;2011年提供真实选题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11项,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建立基于应用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突出项目学习的考核评价。

3)开展案例式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以实际案例为对象,进行案例的需求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生动具体,教学效果突出。

4)实行N+2考试制度

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N指考核次数(小测验、课程综述、小论文等),N3 ;“2是期末考试和读书笔记。

存在问题:

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培养、企业师资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安全生产、保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方面都存在较大顾虑。

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高校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多方协作。

 

 

●专题报告摘要(二)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我们的理解与做法

(湖南大学  陈收)

 

一、我们的理解

1、工程师:

工程师和科学家(scientists)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general principles), 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科学家研究东西, 工程师建立东西, 这一想法,可视为表达这句话,“科学家们问为什么,工程师问为什么不能呢?”(“Scientists ask why, engineers ask why not?”) 。——引自维基百科

2.“卓越计划”非常及时

中国需要长期坚持实业立国战略  

“实业立国”重在教育;

“实业至上”乃国家立国之本;

“实业”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

3、卓越工程师应该有哪些“特质”?

开发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国际化能力。

4、高校在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工程师不是高校培养的;

工程师是在工程实践中培养的;

工程师基本素养的培养应该是高校的任务。

二、我们的做法

1.定位

工程师的基本素养的培养;

是对现存教学体系的加强,不是否定,也不是取代;

重点落实在课程上;

只有“课程卓越”,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进行工程师基本素养培养的目标。

关键在教师队伍(SCI和奖励更有吸引力)

难点在实验体系的建立(同上)

开发能力;

创新能力;

管理能力;

国际化能力。

2.目标

最基本的素养培养:开发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国际化能力。

3.措施(1

建设课程中心,调整课程设置;

按通识(校定)、学门(院定)、学类(系定)、专业(研究组)四个层次(平台)

精减课堂学时,加强“师生互动”,在答疑辅导、大作业、实验实习、考试等过程环节下功夫。

课程中心建设:

满足师生员工对教学信息服务的要求。

最优化地整合校园的数字教学资源。

探索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的水平。

全新一代大型分布式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专业信息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组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

教学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教学成果展示平台。

4.措施(2

改革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一贯做法:只计算课堂时间。

 现在改为:定岗定课程定责任定报酬。

5.措施(3

重建本科实验体系:建仿真中心、建机考中心、建创新基地、建工作位式的实验室。

6.措施(4

重点突破

 机械类:车辆工程专业;

 土木类:土木工程专业;

 电气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化工类:化学工程与工艺。

7.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合作框架

实施校企联盟战略;

高水平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

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

专人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

把企业纳入工程人才培养的整体。

 

 

●专题报告摘要(三)

实施卓越计划,创新一线工程师培养模式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陈东辉)

 

一、学校概况(略)

二、实施卓越计划,构建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模式

1、实施卓越计划是坚定我校办学定位的必然

办学历史:三所行业背景深厚、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已有基础:本科专业42个,工科专业25, 60%,工科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

面临问题:存在全国工科类高校工程教育的共性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许多瓶颈问题急需破解。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轻化工程(香料香精与化妆品)。

2、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创新办学机制,成立工程创新学院

3、近期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工作

1)完善试点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循序渐进的培养流程;

2)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3)完成课程整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4)继续完善“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

5)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6)加强工程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

7)启动“卓越计划”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4、创新办学机制

1)创建一片试验田:为工程教育改革进行先期探索和试验;为工程教育改革进行先期探索和试验;

2)创建一支好队伍:作风干练的领导班子、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理论和实践) ;思维活跃的辅导员;

3)创建一套好机制:校长负责制、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集中学校的优秀师资(校内、国内、国外)和优势实验、实训平台,采用多样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潜能挖掘提供张弛有度的发展空间;

4)创建一个好品牌:成为我校工程类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未来的杰出校友;提升学校整体办学特色和声誉。

 

 

●专题报告摘要(四)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上海理工大学  陈敬良)

 

胡锦涛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中国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成就显著: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可谓优秀。质量还有问题吗?

卓越工程教育正是新起点,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重要举措。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如何的紧迫--如何去卓越。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到底缺什么?创新精神?还是?

一、办卓越工程教育质量差距在哪里?

与国外比较,差距主要在5个方面:

1.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需求差距)、开课方式);

2.执教老师(最大问题:教学中心地位不落实—教授执教);

3.教育方式(大班上课多、师生互动少);

4.实践环节:与中德与中英学院差距(老师、社会与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5.学生态度(比较浮躁—影响学生对工程专业的兴趣与追求);

西南联大:优秀老师的执着追求,出色学生的奋发向上。

二、上海理工大学工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1.贴近产业发展  优化课程体系 拓宽专业基础

按六大专业群设置专业基础。

拓宽专业口径 共享优质资源增加学生选择。

建设优质课程(三个三分之一)。

课时削减三分之一淘汰一批陈旧课程。

课程新建三分之一适用社会经济发展。

实践加到三分之一增加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300标杆示范核心课程。

2.全部课程可选,激励老师上好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最好激励,做到:

全部课程可选,按模块课程数量在1.5倍以上;

二周内好退课,学生少就修炼;

课程全部公开,2000课程上网  教学课程录像;

给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校园网免费开放;

三位一体评教,增强教师责任感;

给从教最好的奖赏--教学擂台赛评选教授;

满足学生兴趣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支持学生“选择”,满足学生需求  弘扬学生特长 

让学生学习选择:人生的成功在于正确的选择—相信;

让学生能够选择:现代大学制度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落实;

让学生学会选择:使他们特长兴趣得以发扬—指导;

上海理工大学的四择:给学生最满意的选择

择师(上课老师  学术导师); 

择时(上课、实验时间  毕业时间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择课(选择所有课程,改进不足课程  淘汰落后课程); 

择专业 (学生热爱专业,促进专业改造  淘汰落后专业),学生不选就停办,改造好了可恢复,一半学生可选择二专业,复旦等辅修专业。

4.增加创新实践,推进教育国际化

推广中德学院经验,借助国际认证,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 

我校中德通过DAAD-ASIIN评估,争取5年有一半通过国际评估;

开设更多国际化课程,使国际合作培养达到1/3

鼓励资助学生国际交流、扩建国际实践基地;

建设先进的创新实践中心,全天开放;

给本科学生配备导师、年资助创新实践500项,奖励创新;

启动1+8+2+X卓越过程人才培养计划、产学研合作培养;

将创业训练纳入实践课程。

 

 

●专题报告摘要(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

(福建工程学院    陈文哲)

 

一、学校概况(略)

二、我校卓越计划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支持

 PDCA循环:由美国统计学家、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总结阶段。

(二)关注点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问题,在体系构建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师资----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校内双能型、校外工程型两支教师队伍的培养;

条件----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两个平台的建设;

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人才培养总方案、企业工程实践教育方案的设计;

运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

校内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校外专业工程能力课程的实施。

三、我校卓越计划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

(一)计划阶段(Plan

1.完善管理组织

1)学校成立领导小组、顾问组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2)试点专业所在系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

3)公共基础课所在系(部)成立“卓越计划”改革组。

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学校——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及实现的基本思路。

2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及培养方案。

3企业——参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企业学习方案制定。

3.公共基础课的改革

1)外语组——大学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

2)数理组——数学物理课程,加强应用,分档教学;

3)思政组——思想教育部分融入企业阶段学习;

4)计算机组计算机课程依托等级考试,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改为选修课。

(二)执行阶段(Do

1.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2.课程体系的优化;

3.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

4. 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习主动性

1)培养认知能力:社会实践、企业工程文化熏陶等;

2)培养实践能力:生产实习、岗位训练等;

3)培养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技能比赛等。

5.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完善

1)五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十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

6. 师资队伍的建设

1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设立责任教授岗位,并给予相应职权和待遇;

出台相关政策,对成员选拔、工作量计算等要求。

2)企业学习阶段校企 双导师

966966666

1. 校内评价机制

1)课程及实践教学检查;

2)督导评价、学生评教;

3)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

4)教师同行及领导干部听课;

5)企业学习情况跟踪检查;

6)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学校双答辩。

2. 校外评价机制

1)企业导师评价;   

2)校友反馈调查;

3)业界教师座谈;  

4)用人单位反馈;

(四)总结阶段(Action)。

 1.实施效果

1)深化校企合作交流

已有40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卓越计划”合作协议。

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

GE-Faunc设备价值2160万元合作和学校共建“自动化集成系统实验室”;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1600多万元和学校合作共建“工业网络控制实验室”;

2)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合作企业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肯定,学习期间大部分给予了学生很好的待遇,如: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14名学生到合作企业学习,企业每月补贴学生2100元;

通信工程专业33名学生到福建中移通信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学习,企业每月补贴1200元;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34名学生到新奥燃气集团泉州市燃气公司学习,合作企业不但提供免费吃住,还每月补贴600元;等等。

3)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试点班学生全部被用人单位接受,2008级参与“卓越计划”试点的64名学生已全部为企业所预定: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27人、福建联合动力集团24人、泉州佳泰数控有限公司8人、福建威诺数控有限公司5人;

2007级通信工程专业卓越班的80%学生,目前从事网络维护、网络优化、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深受企业欢迎。

2.下一步措施

1)制定和实施试点专业建设(建档)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以企业学习阶段方案的实现为目标,制定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标准。

3)构建企业学习阶段质量监控机制,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教学质量。

4)企业工程型教师的遴选,以及教学能力的培训。

5)加强对专业认证的思考和前期工作的准备。

 

 

 

●专题报告摘要(六)

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

(浙江科技学院   杜卫)

导语

第一个10年(2000-2010--使命:              

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服务社会。占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承担了近半数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生力军。              

第二个10年(2011-2020--愿景:             

主要是上水平、育特色,力争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拥有一席之地。遵循现代大学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培育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     

战略选择:探索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和开展研究的路径,以学科交叉培育优势学科方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

1.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什么要开展学科建设

首先,学科建设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其次,学科建设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必由之路。

通过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形成;

通过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学科建设,使教学与科研两支队伍协调性发展;

通过学科建设,改善学校的研发平台和实验基地建设,实现选择性突破发展。

2.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学科建设的重要策略是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学科际’或‘跨学科’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诞生,使人类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由局部向整体、从单一到复杂迈进,促进人类对自然和科学向整体和全面认识。(路甬祥,2005

 科技发展呈现出细分和交叉的发展态势,国家和地方的许多重大项目需要多学科协作攻关,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而学科交叉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底子薄,特别需要不同学院、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师合作,开展学科交叉。一些复合型专业人才则需要跨学科培养,例如建筑电器、工业设计等等。

3.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重要渠道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重大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学科的交叉酝育了科研创新的契机。

郝凤霞等对这100年中46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知识背景的考察中发现:“从诺贝尔奖设立到现在,具有知识交叉背景的获奖者大约占总人数的1/3-1/2。”(郝凤霞、张春美,2001

刘昱等人以院士的学科交叉背景为依据,得出“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院士比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40.53%上升到近年来的48.01%,交叉学科人数比率呈上升趋势”。(刘昱,刘仲林,2005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是化学家L.C.波林、生物学家J.D.沃森、物理学家F.H.C.克里克、R.富兰克林和M.H.F.威尔金斯等合作的结果。

潘云鹤院士说,“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是要有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原来就要求有的,工程师要有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要有伦理道德、要有终身学习能力是新增的。”

我校的经管学院提出它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创业者的熔炉,中小企业主的摇篮”;生化学院则定位为培养“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人才。

多学科之间、多理论之间发生作用、相互渗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学科交叉的特殊意义

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呈现两个发展趋势:一个是分化、细化,另一个是交叉、综合化。学科的分化任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来承担,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的交叉合作。

1.学科交叉是学科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为了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新产生的实际问题,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必须选择学科交叉。

 战略新兴产业兴起的基本规律就是跨越产业边界的技术积聚和创新,如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涉及多个学科,为这些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都需要学科交叉来完成。

2.学科交叉是构筑学科平台、争取学科建设资源的有效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学科基础较弱,但是掉头快,这是优势所在。因此,要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科交叉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在学科交叉上构筑学科平台、争取学科建设资源。

我校生化学院的“农产品生物与化工制造”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省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创新团队,并争取到了许多科研经费。

3.学科交叉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

比如学科竞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学科竞赛往往需要参赛者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中许多工科学生开始修管理类课程,目的是不仅能当工程师,也能当企业管理经营者。

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专业的改造需要学科交叉,大量新专业的建设更加需要学科交叉,例如工业设计、动画、数字媒体技术等。

我校艺术学院通过学科交叉,使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了纺织品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四个方向

4.学科交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特色之路

应用型大学怎么办?根本任务还是办学科。

1)从哲学层面思考,“应用”是具体而复杂的领域;

2)从科研角度看,“应用”是面向实际问题的知识运用;

3)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应用型人才是能够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这种实践能力不能只靠单一学科来培养,而需要多学科合作;

4)从就业岗位需求来看,所谓“应用型”,就是对社会的适应性比较强,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比较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学科交叉建设的战略重点

斯坦福大学马丁?卡诺依教授认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确很重要,但是现行学术体系不鼓励这种交叉。”

究其原因:

一是体制方面问题。现有体制基本按照现成学科、专业分配资源;

二是教师能力问题。囿于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和门户之见、学科壁垒等主客观因素,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支持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得力。

1.打破传统体制机制以学科交叉统筹教学科研两支队伍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模仿老本科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上设置了学院、系、教研室的三级结构。这一科层制模式导致第一个问题是管理低效、信息失真。

学科分割的结构,越分越细,越分越窄。

因此:

要改变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把教学科研纳入学科建设体系,打破传统的分离状态,通过学科交叉统筹教学队伍与科研队伍。

建立以学科方向、学科项目组及课程群、课程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体系。要淡化系,强化课程和学科方向,学科内设两个组:一个课程组,一个科研组。

2.突出教师及团队在学科交叉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学科交叉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要探索通过实施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学科团队组织模式,建立起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平台+项目的运作模式、投入机制和考核模式。

3.倾向性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激励学科交叉

建立学科交叉专项投入机制。设立学科交叉研究发展基金,用于跨学院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启动、孵化和配套,同时也支持学院内多学科交叉课题项目。

打破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关键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探索建立鼓励学科交叉教师的聘用、评价和考核激励制度。

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运作模式,对重点学科交叉群、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实行学科特区政策,在人、财、物等资源调配上赋予相应的自主权。

4.强化国际合作意识以开放促进学科交叉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勇于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要确立“以我为主,合作双赢”原则,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要入主流。入主流,是指国际交流与合作要直接为学科专业建设、为学校发展服务。

我校与德国长期合作,在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与科研资源、共建学科平台、共享海外智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由我校发起的“中德论坛”,为中德两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校际学科合作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对话平台,至今已在杭州、德国汉诺威、南京举办过三届国际论坛。该论坛已发展了39所中德成员高校。

5.强化国际合作意识以开放促进学科交叉

我校和德国奥登堡、汉诺威、纽伦堡三所应用科学大学共同成立了中德ZEHN联合研究所,共同为农产品加工和升级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与德国奥登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德绿色建筑研究所,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和新型建筑材料开发等研究。

2010年,我校与嘉兴市政府、德国弗劳恩霍夫国家物流研究院共建“浙江(嘉兴)中德现代物流研究院”。

这些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和动力。

 

 

●专题报告摘要(七)

知行合一、双核协同:新建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宁波工程学院    高浩其)

一、学校情况介绍

11个二级学院;30个本科专业;教职工947人;在校全日制学生12243人;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640名学生参与试点。

二、卓越计划的意义

探索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子;

培养卓越工程师技术人才;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三、现阶段学生培养主要不足之处

主动性不够;

应用性不强;

综合能力不足;

缺失“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

培养目标

    应用开发型高等技术人才,即现代工程师;

培养理念和培养途径

    “知行合一”,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培养方法

    “双核协同”,即专业核心知识优化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协同。

五、我校“123卓越计划”

“知行合一”校训

“知行合一、双核协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的人生态度(Initiative)、工程专业素养(Industrial)和综合应用能力(Integrative)的工程师人才(“3 I”工程技术人才)。

秉承一个校训、创新双核模式、培养三种特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123卓越计划”。

六、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要点

理论教学改革——知:核心知识

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行:核心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环境创新;

素质教育平台改革——素质;

项目教学、学科竞赛;

创业、创新教育;

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会调研;

一体化教学改革

将学生专业知识、工程能力、素质拓展与社会需求、工程问题以及个体发展相融合,实现一、二、三课堂联动。

关键:三结合

政府、企业、高校结合;

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结合(联动);

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和专业教育结合。

七、两点建议

1、各层次学校发挥特长,相互促进;

2、突破目前的政策限制;

建立新的合作机制;

改革教师聘用、评价机制;

放宽工程硕士培养机制。

 

 

 

 

 

●专题报告摘要(八)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西安理工大学  刘 军)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背景

121世纪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面临优化升级,工程师正处于换代和升级的转折时期。

2、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程人才必须要能够适应和支撑未来产业的发展;新世纪人类面临许多严峻的工程问题,如能源、资源、环境等,在工程教育中,方法、能力、素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还将继续保持较大的工程建设规模的发展态势,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将从跟跑走向领跑,这必将依靠大量的工程科技人才水平的提升。

421世纪和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杨振宁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内涵

在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文中明确指出:卓越计划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升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的需要;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推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需要;

文章中指出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以实施该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文章中指出卓越计划的实施有五项重要任务,具体是: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

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标准;

文章中指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还需有措施保障:

建立多部门联合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

设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改革工程教育教师职务聘任、考核与培训制度

制定鼓励高校和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三、对当前工程教育的重新审视

培养目标空泛,培养定位趋同,培养特色不鲜明,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

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应用实际经历,工科大学教师中,80%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

 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

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支撑力不强,与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韩九强教授

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带有浓厚的理论的应用、应用的理论色彩,工程应用特点不明显。---吴澄院士

专业教育太少。中国社科及其他课程远多于德国,而专业技术课程在德国占了总课时的43%,在中国只占15%。(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韩立强教授

课程目标单一(课程目标仍注重的是以知识学习、知识掌握为目标,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缺乏针对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设计;

 缺乏对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研究(考核方法单一,注重成绩,忽视了成效);

 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以求解、求证为主进行教学,缺乏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目的的教学);

教学方式不灵活,学生主体地位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量偏小。(表现在:基本以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研究型、讨论型、项目型等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以调动和发挥)

实践环节的目的、目标不明确

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参与性低,参观性强;动手少、观摩多)

 长期按照先学理论知识,然后应用到工程科技的方式 ,导致重理论、轻实践

据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统计: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一方面大量的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

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Joachim Litz 谈到: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

四、西安理工大学卓越计划的实践情况

1.专业及学生人数

2010年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印刷工程、自动化。

2011年新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

每个专业30名学生(2010年指定或选拔,2011年高考招生直接录取)。

2. 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任务:

共同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共同联合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进行师资建设和组织;

共同建立工程教育实践中心;

途径:

以科研项目合作为突破点,拓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领域;

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以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合作为目标,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发挥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

部分实践基地: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雅昌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四局、黄河中上游水电开发集团公司、西北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任务:

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途径:        

采取特殊政策从企业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实验教师);

在实施中青年教师进赴国家大中型企业锻炼计划的基础上,对于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教师定期(每两年一次)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3个月;

在实施中青年教师进赴国外大学学习进修计划的基础上,增加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教师到国外大学和国外企业学习进修的名额;

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担任实验教师的工作;

完善教师评聘与考核条例,对工程型专业侧重工程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4.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任务: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探索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开展教学活动的规律;

探索以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途径: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行2+0.5+1+0.5等多种培养方式;

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部分专业课;

在教学中倡导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在企业完成工程认知、生产实习、部分专业课程及课程设计等环节;最后在企业进行以工程开发和综合应用为主的毕业设计。

5.优化课程体系

任务:

根据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理顺课程关系;

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技术进步紧密联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的程序和制度;

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学生考核方式方法。

途径

按照重基础、重应用的总体思路进行课程整合;

根据就业面向以及经济转型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按照调研、教授会审定的程序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要求,创新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

实行课程组责任教授制度,全面负责相应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开发项目形式的实验内容和课程设计内容。

6.扩大工程教育开放程度,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有步骤地实施专业认证,按照国际通用的人才标准进行人才培养;

  与国外院校开展2+21+2+1的国际合作。已经成功开展国际合作的专业,学生可以到国外企业进行累计一年时间的企业锻炼;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材、课程、讲座等)。

五、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总结。

 

 

●专题报告摘要(九)

 

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机制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毛高波)

 

一、工程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

工程教育从基于实践教育的模式变成了纯粹工程科学教育的模式;

课堂+实验室教学与真实的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

对工程系统的“无知”导致了教学双方缺乏动力和兴趣;

改革的目标:

把深化学习技术基础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即:

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家;

熟练掌握职业所需的学科专业知识(过去的培养模式);

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行家;

掌握某一领域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

实现途径:

创造一个培养预备职业工程师的能力和态度的自然环境;

创建与技术基础相关的学习抽象概念的认知框架;

提供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抽象思维的实际应用机会;

提供学生在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的学习环境。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构思与设计

1、改革的目标

把深化学习技术基础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即:

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家;

熟练掌握职业所需的学科专业知识(过去的培养模式);

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行家;

掌握某一领域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

2、实现途径:

创造一个培养预备职业工程师的能力和态度的自然环境;

创建与技术基础相关的学习抽象概念的认知框架;

提供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抽象思维的实际应用机会;

提供学生在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的学习环境;

“一个突出”: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个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理论与工程应用密切结合。

“三个具备”:一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三是具备较强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现途径——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

三、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解决的关键问题

1充分利用企业工程环境,搭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平台

工程实践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必备的硬件条件,这要与传统的实验室和实习区别开来。主要是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和系统工程的建造能力等方面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充分利用现代化企业的大工程背景,厂校密切合作,建立“二三一”实践教学平台,解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实践、实习问题。

1)共建工程实践中心;

2)校企共建实验室,提升实验教学条件;

3)校企联手,共建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200912月学校与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公司制造规划总部签定了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协议书。协议规定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学习后,进入创新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锻炼,熟悉工程环境,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提前介入企业研发工作。

2、推行了“校外看面,校内看点”的实习模式

校内主要掌握零部件结构、工装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设计等。

在实习基地主要是了解现代化大生产的工艺流程、装备布置、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3实施“校企共建学科专业计划”加强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本身的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低,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高度重视“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深入挖掘企业教育资源,建立教师、科研人员人才互动机制。通过采取 “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积极引进、培养和从企业聘请“三结合”打造“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1)实施“访问研究员”制度      

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汽车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到企业去,时间半年至一年,直接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目前已与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单位建立了“访问研究员”工作平台,就企业发展中所需的关键技术、存在的技术瓶颈共同开展科技攻关。

2)实施“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     

重点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狠抓教师培养中的工程实践环节。目前,我校已选派多名教师深入到企业,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为重点;同时,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为学校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提供信息。

3)以兼职教师为纽带,积极促进校企共建学科专业      

近年来,学校以兼职教师为纽带,先后与东风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工艺研究所、东风汽车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东风汽车精密铸造公司十堰先锋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等签署了“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协议”,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可概括为“412共”:

研究方向层面,共同探索、共创机制、共同凝练;

成果转化层面,共担责任、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学术队伍层面,共建团队、共同培养、共享人才;

物资条件层面,共建平台、共用基地、共享设备。

(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

通过校企共建学科,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共享,凝炼符合汽车产业发展的学科方向,汇聚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工程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他们探索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提高了试点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出掌握专门技术、具有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的主动参与极为重要。实践证明,通过设计和实现来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检验所设计的产品通过制造、调试、运行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对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效果明显。

4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1试点班”“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教改 实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制图综合训练,根据汽车现有部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测量实物、零件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并通过尺规画出该部件的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

2)搭建竞赛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成本控制、商业营销、沟通与协调等五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需求,我们选择了让学生设计方程式赛车。

此项目涵盖了汽车产业中研发、设计、测试、生产、营销、融资及管理等多个环节,综合考察了参赛选手的素质与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具备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物流运输、汽车运动等多方面知识。

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的附加设计因素:美学、成本、人体工程学、可维护性、工艺性和可靠性。

共有13个专业的共18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

四、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高校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起点。卓越计划关键在实施。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计划落实的关键因素。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要高度重视企业在实施“卓越计划”项目中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特色。

 

 

 

●专题报告摘要(十)

构建“卓越计划”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的探索

(湖南工程学院  易兵)

一、国外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及运行模式

1、德国、美国、日本三国校企合作教育比较

国别

特征

因素

德国

美国

日本

合作形式

FH-双元制

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

角色分配

—企业主导

—企业、行会、学校以及企业培训中心共同参与

—学校主导

—州政府管理,学院董事会和院长负责具体

—政府主导,文部省、劳务省、通商产业省共同参与、各司其职

—行业协会、科学协会和学术学会来执行具体工作

运行机制

—共同承担双元制的规划、实施和资金筹措

—企业提供培训岗位,学员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学员学习阶段的优劣将决定他今后能否被企业录用

—合作资金来源一部分是政府补贴,另外一部分主要由基金会赞助

—专业委员会按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监督工读计划

—采取地方拔款和国家下拔给地方税款相结合的措施

—在大学中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重点在于科技成果转化

 

 

2、国外工程应用型实践教育体系特征

1)政府主导,与校企合作教育配套的法律、法规健全,各方责、权、利定位明确。

这三个国家均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了指导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实施的从宏观定位、职责分工到微观具体操作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如德国就先后推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计十余个。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法律属性。

2)校企合作教育经费分摊机制明确、完善。

校企合作需要各方投入大量经费,如何分摊经费,是制约合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对此,发达国家已依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如美国主要采取基金会和政府拨款相结合的方式;日本则以地方政府拨款和国家下拨给地方的税款相结合;德国则主要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选取经费充足,颇具规模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学校的合作方。

二、湖南工程学院工程实践教育特色

1、湖南工程学院实践育人特色鲜明

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层次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与18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了3个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9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校企合建了16个研究所(中心); 共承担横向科研课题 157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亿多元

2卓越计划前湖南工程学院校外工程实践教育案例

——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6实习教改为例

电气工程专业实施了2+42+6(指大三学生在完成2周必修的生产实习后,利用暑假到企业专业岗位顶岗实习4周或6周)的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已与浙江正泰电气、中国南车、湘电集团等36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实习合作关系。

1)设立电气信息学院高年级学生暑假实习工作小组,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由教学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担任,成员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任、各专业教研室正、副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2)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任统一协调暑假实习工作,各专业教研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副主任具体负责本专业暑假实习的组织与安排。

3)每年615日前确定暑假实习的学生和实习企业。

企业给予实习学生:

①报销从学校到企业所在地来往路费(火车硬座票或长途汽车票);

②提供免费住宿;

③给予一定的实习补贴。

申请条件:

①暑假实习是专业岗位实习,一般限于已完成大三学业的学生,准备考研的学生原则上不参加;②学习成绩合格;③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④身体健康。

申请类别:暑假实习申请形式分为企业直接招聘和向专业教研室提出申请两类。前者按企业要求提交简历等材料,后者向所在专业教研室提交申请表。

 此外,为保证实习运作管理的相对稳定,要求凡是已经获得暑假实习批准(包括企业确定招聘)并已安排好的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和退出。

实习管理

①学院统一出具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推荐公函。

②教研室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暑假实习进行管理,其职责是:将学生送到企业,并与企业交接好;实习期间,与企业和学生保持联系,做好协助管理工作;实习结束时,与企业协调完成学生企业实习阶段的考核验收及学生返校事宜;收集学生的实习周记、实习成绩评定表,并考核评分。

③学生在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

④实习纪律:实习期间无特殊情况,学生不得中途退出,严禁私自外出、下河游泳、参加传销等非法活动。

实习考核

实习结束后:

①学生需提交实习周记和按毕业实习报告格式完成的实习报告;

②学生需提交由企业指导老师签署综合评价意见的暑假实习成绩评定表;

③学校指导老师给予学生暑假实习综合成绩,将其作为毕业实习成绩,并记2学分。

通过2+42+6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取得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满意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煅炼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就业和今后工作的信心。

 为企业招聘、选拔人才开辟了一条非常有效的渠道。

 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构建“卓越计划”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的探索

1、构建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的必要性

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保持密切的互动关系。

 有利于企业与学校建立共同主导学生工程实践教育过程的合作模式。

 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不同的企业之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领悟。

 有利于构建实现校企双赢之目标的激励机制。

2、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的定义

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以行业资源为基础,以具备相关专业工程环境的企业为对象,通过学校对合作企业资质的确认,本着共同的价值诉求及自愿、互惠的原则,共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创新型专门人才需求为目标而组成的跨区域企业集合体,如电气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机械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等。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地群2011年预演效果

为使我校“卓越计划”实施专业学生顺利进入3+1的教学环节,并获得良好的工程实践学习效果,作为3+1的预演,也作为前期“2+6”模式对应3+1实践环节的一种延伸拓宽,我校于2011年暑假选择电气工程专业153名学生,按上述基地群设计的理念和运作管理模式,分别在上海良信电器、浙江正泰电器等19家企业,进行了为期1个半月的工程实践教学。

实习前,校企双方就学生实习的轮岗岗位和拟参与的科研项目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相关企业的生产产品及工艺,制订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在为期6周的企业学习过程中,部分企业(如浙江正泰电气)针对企业生产环节,以1-2周为学习单元,对学生进行2-3岗的轮训,完成了生产加工、装备维护、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训练;与此同时,另外一部分企业(如德力西电气)是采取项目制,安排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开发,接受电气产品、电气装置、电气系统设计及工艺编制等方面的训练。      

预演效果表明,将湖南工程学院前期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经验,与设立的校企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群”进行拓宽对接,这种实践模式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式完全吻合,取得学生、企业、学校三方满意的效果。

 

 

●专题报告摘要(十一)

实施卓越计划  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工程学院    张洪田)

一、学校概况

黑龙江工程学院坐落在中国北方美丽的冰城哈尔滨,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本成立的,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的地方性本科院校。

1、学科专业布局

现有工、管、理、文、经、法、艺 7个学科门类,45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占70%,基本形成了主干的工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文科学科专业格局。有国家一类特色建设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

2、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16个二级学院(系部)、另设有国际合作教育中心,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近1.45万人,其中本科生1.25万余人

3、师资队伍

学校有专任教师830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7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45%

4、试点建设项目

201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

2009年: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

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良好”。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卓越计划”实施背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解决当前工程教育中工程性创新性不足问题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

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左右;重点领域要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

2、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

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3、试点工作方案

学校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三项试点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人才培养标准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通用标准、行业标准(部分);参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部分);

试点专业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深入调研,最终形成人才培养专业标准;

通用标准是普适的,而行业标准、专业认证标准没有覆盖全部试点专业,专业标准把握困难。

4、组建试点班

从试点专业本科学生中分别选拔60人,成立“卓越计划”试点班(14个);

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组建专升本“卓越计划”试点班(4个);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确保一年企业培养计划有效实施;

实施动态管理,配备学业指导教师;

构建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深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与十余个跨国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教育,与交通、冶金等行业百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联合(订单式)培养”合作模式——丰田T-TEP技术培训项目、卡特比勒宏图项目、博世、宇通重工、融盛集团产品服务工程师合作教育等5个项目;

校企共建实验室合作模式——Leica测量设备实验室、GE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和Oracle Academy(甲骨文)等17个项目;

“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模式——长春一汽、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等170个合作项目。

三、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国际工程师培养模式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

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代表的美英模式;

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

以瑞典、瑞士、芬兰、挪威、丹麦等为代表的北欧模式;

以日本、韩国、中国台北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不断建立和完善之中。

2、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

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由社会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并通过专门的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

3、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模式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一个文凭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职业资格。

4、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模式:

应用型工程师:四年制本科,三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3+1+1+1)”模式:

设计型工程师:本科毕业后,升入工程硕士阶段学习,其中累计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研发部门工作1年。

“(3+1+1+1+3-5)”模式:

研究型工程师:4年本科加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加3-5年工程博士。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专业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3年校内教育和累计1年的企业培养有机结合。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弹性化的教学过程管理、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构成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处理好四个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素质与专业的关系、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的关系、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3”重构校内培养方案,重点是一体化设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实训教学等),改革培养方式和途径。                           

1”以规定的能力培养要求为目标,校企合作制订计划,并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嵌入相关专业课程和项目训练,实施双导师制。

四、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五种质量观和工程文化教育观

发展质量观  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校教育取得进步成人成才;

目标质量观  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符合;

需求质量观  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要对接保持较高就业率;

多元质量观  人才标准多样性和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特色质量观  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有特点有优势有竞争力;

工程文化教育观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开放式育人新机制;

企业冠名班

企业赞助举办大型校园科技系列活动;

毕业设计(论文)改革

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011届本科毕业生设计类题目占73%,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占48%

在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上取得明显成效。

2、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0%以上,在省内高校中位居前列。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  报道300余次。

五、结束语

黑龙江工程学院坚持特色发展、错位竞争,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将全面提升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

 

 

●专题报告摘要(十二)

校企合作创建新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土木工程钢结构方向”工程中心

(厦门理工大学   朱文章)

 

一、工程中心实施的目标与功能

1、工程中心目标

面向钢结构方向,强调 理论、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开展以钢结构的设计、加工、安装、检测等为主线的工程实践活动,以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为目标,打造钢结构方向优秀工程人才。

2、工程中心功能

采用最新钢结构技术与设备,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

适应大规模生产要求,学生可深刻领会最先进的行业技术与标准;

将大规模的生产、安装等通过多种方式真实展现;

具备钢结构设计、分解、生产、安装等全功能;

具备相关工艺与技术的开发功能。

3、合作企业介绍

1)厦门闽船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具有建设部颁发的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钢结构专项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建设部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工程制作、安装定点企业。2002年获福建省企业评价中心建筑效益100佳、福建A级信用企业。 自2002起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福建十八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专注于大型专业钢结构构件制造、配送行业的领先企业。目前在漳州市云霄县临港工业区设立海西钢构产业集群配送中心,项目规划用地1000亩,分3期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构建百亿钢构产业集群。

4、厦门理工学院工程中心分部

设计与工艺开发室

采用多种专业设计软件对钢结构工程进行产品设计、加工分解图、各类工艺设计;

采用计算机进行实际钢结构工程加工、安装等工艺的多媒体展示,并具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研发功能。

检测室

采用最新的检测设备进行演示对产品质量的检测。

产品与模型室

将企业的产品和新结构模型进行展示,并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设计、加工、安装等过程进行全面还原,学生可进行相应的改进与组装。

闽船钢构与十八重工工程中心分部

加工室

采用最新的加工设备进行演示各种产品加工。

焊接室

运用不用焊机对各类型结构或构件进行焊接处理,并根据工艺给出相应的焊接措施。

表面处理室

采用钢材表面处理系统,演示除锈、油漆、防火等表面处理方法。

二、建立完善的钢结构实践培养教育基地

工程中心将为钢结构卓越工程师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条件;

工程中心能培训钢结构相关企业人员;

引入和推广最新工艺、技术以及先进设备;

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基地;

校企合作,将研发功能与教育功能相结合;

为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与实践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