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专业 > 学科建设 > 正文
“十四五”省级一流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1日 点击:

一、学科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聚焦电子信息产业,运用计算技术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关注工业计算领域的关键技术。

目前,学科专任教师共42人,其中正高级10人,副高级22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海外经历教师10人。

学科围绕大数据智能计算及应用处理、工业物联网及优化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开展研究,主持国自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50篇;授权专利90项。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市级重点平台2个,校级产业学院1个,专利产业化2项。以学生为中心,深化课程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持续建设一流课程。立项7门省级一流课程;构建省级一流专业“软件工程”牵头的专业群。

二、学科方向

1、大数据智能计算及应用处理

主要内容:该方向围绕大数据信息处理、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生物数据分析及在移动数据处理、物联网群智感知及疾病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重点研究(1)大数据智能计算、多目标优化问题。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对物流配送规划、物联网群智感知计算以及智慧医疗的计算领域。(2)云边协同计算背景下的资源分配和计算优化理论研究。运用计算智能方法/模型对分布式异构计算环境下的移动应用的任务调度、资源分配和数据处理。(3)基于计算模型的药物重定位和药物发现研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的生物医学数据挖掘、复杂疾病预测;采用机器学习和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挖掘出数据中隐含的有用信息,进行系统建模,探索复杂生命系统奥秘。

本方向带头人介绍:李泽军,男,工学博士,教授,硕导,民革湖南省委优秀党员,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第八届),校“三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英国桑德兰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骨干教师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受邀担任Bioinformatics、Current Bioinformatics等多家SCI杂志审稿人。受邀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省市联合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EI检索6篇,获授权专利4项;主持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横向项目多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2、工业物联网及优化控制

主要内容: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瞄准学科前沿,围绕湖南省和衡阳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工业物联网及优化控制的基础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融合智能计算、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网络及控制等技术,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智能应用。主要在工业物联网智能装备信息采集与控制、智能计算、智能3D打印、网络安全等理论及应用方面开展科学研究。

本方向带头人介绍:洪露,男,1975年出生,湖南株洲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于江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4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理论及应用,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培养对象和连云港市第五期“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近年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教师培育聘专项目、连云港市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等省、市厅级项目20余项,横向经费近200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SCI、EI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

3、网络与信息安全

主要研究内容:(1)对接湖南皖湘科技有限公司和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车载网络中的基于运动预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理论及智慧农业云平台的应用,研究移动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的低功耗蓝牙通信协议的安全问题,研究基于人体行为分析的群体性事件的预测和防范问题,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微信、微博网络舆情的监控及引导策略。(2)对接赛尔网络,研究数据中心网络的延时敏感的传输控制机制及性能优化。(3)研究实现面向大规模图像的高效感知及多模态视觉系统的图像认知模型,实现对不同环境下图像信息的智能认知。

高为民,1975年6月生,湖南祁东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在读博士,校级“三个一批”拔尖人才。近年来主要从事数据中心网络、网络舆情监测等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篇、CSCD收录论文8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协同创新育人项目2项、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2项,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衡阳市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此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项目1项。获授权专利8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

三、学科建设目标与计划

1、人才培养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新工科为导向,以服务地方和行业需求为依托,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有:

1)建立产学协同育人模式。以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合作,尤其是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实践指导、师资培训和资源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深化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全面深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组建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创业经验相对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分别由他们担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研发,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成果提炼。

4)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交叉、互补、支撑为原则,优化学科内专业结构。

2、科学研究方面:以“创新引领、支撑发展、突出特色、强化应用”为建设理念,以前沿科学问题、行业技术瓶颈为导向,以学科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提升学科科学研究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引领其他学科发展,具体措施有:

1)改革科技评价机制。逐步改变以量化为主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主的绩效管理制度,调动学科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改变唯论文和项目为主的评价制度,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同,建立分类评价体系。

2)加强前沿学科探索研究。瞄准生物医学数据智能挖掘及应用、大数据智能计算及其应用、工业物联网及优化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前沿科学问题,加强与安全工程、机械工程、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交叉,力争在生物医药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工业物联网等应用技术上取得国内一流的研究成果。

3)推进学科平台建设,支撑学科创新发展。加强现有的两个衡阳物流园区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和衡阳市大学创客空间建设,新增“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省级学科平台”和“智能计算与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平台和团队汇聚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学科新发展。

3、社会服务: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主要措施有:

1)以衡阳物流园区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和衡阳市大学创客空间两个衡阳市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举办信息化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和工业物联网管理人员培训班和高级研修班,为本地企业培养数据分析和信息安全技术人才;选派教师到地方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建立多种产学研合作方式,促进成果转化。通过成果转让、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和服务中小企业、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4、党建引领与文化传承创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湖南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立足衡阳,面向湖南,辐射珠三角,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围绕学校“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的联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教育强国”、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和衡阳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做出新贡献。坚持文化自信,发挥大学文化的凝聚与引领作用,为学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对学科师生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和学习;开展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活动;对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吃苦霸蛮的奋斗精神的进行传承和发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校训精神。

5、师资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坚持引进与培养统一,坚持引进与使用统一,坚持人才建设与学科方向相统一。坚持“按需”原则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科团队建设,主要措施:

1)合理谋划,分层次建设师资队伍。根据现有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和学历结构,规划分层次引进人才队伍;分别对青年拔尖教师、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科团队实施培育计划;

2)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进企业锻炼”工程,规定40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进企业进行6个月以上的学习和锻炼。

6、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学科内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平台,互派教师进行学习,共同培养人才;利用湖南省海外名师项目和其它引智平台,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扩展学科影响力;与海外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合作,申请中外合作项目。增加本科生海外实习数量,资助学科成员参加海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或主办国际会议。实施海外留学生计划,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