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专业 > 学科建设 > 正文
“十四五”校级培育学科:软件工程学科简介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2日 点击:

一、学科现状

“软件工程”于2021年6月遴选为“十四五”校级培育学科。依托建设单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带头人是高为民教授。

该学科支撑的专业有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于2012年开办,专业培养的主方向是软件服务工程。在校生人数大约460人,由软件工程教研室负责管理。目前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61%,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90%。学科现在有8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350余万元。在“十三五”期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专利10项。

本学科定位于服务湖南、衡阳地方经济,构建校企一体化平台,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为育人模式,学科特色主要体现为:

(1)聚焦新工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和衡阳市“一体两翼”战略发展规划及“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发展,精准对接衡阳市“软件信息”信息技术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

(2)制定了“互联网+软件”的特色方向,形成以“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服务工程”2个二级学科为依托,重点建设“软件服务工程”二级学科的“ 2+1”特色发展模式。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1)2015年,软件工程专业被学校确定为“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2016年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与中软国际开展校企合作;省部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

(2)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2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创新训练项目30余项;校级示范教师1人;学校“三个一批”人才支持培养计划1人。

(3)国家自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地厅级科研项目4项。

(4)省级基础示范实验室1个;地厅级重点实验室1个;地厅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

(5)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2篇。

(6)申请专利20余项。

二、学科方向凝练

方向一:基于数据中心网络的智能软件开发与运维

该方向研究数据中心网络(Data CenterNetwork)服务器间的高带宽、高效的网络协议、灵活的拓扑和链路容量控制、绿色节能、网络虚拟化以及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智能软件开发与运维在软件开发工具的研究与使用中引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使得软件开发工具对于不确定性的信息、模糊信息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我院已与中软国际、湖南青果软件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与衡阳源辰科技有限公司、衡阳三联测绘服务有限公司及广州粤嵌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校内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等,使教师了解企业,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便于企业遴选;做到了相互渗透,创造了学院、学生和企业多赢的局面,促进了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内涵式发展。近年来,主要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产学协同育人项目5项、湖南省自科基金2项、湖南省社科基金2项及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项等科研课题,立项了2个衡阳市重点实验室,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专利10余项。

未来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具备创新精神的软件工程高端人才为目标,围绕湘南地区经济特色,发挥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的部分区位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凝练移动云计算、嵌入式软件、智能软件研发与应用、虚拟现实等研究领域,服务衡阳地方经济建设。

方向二:大数据与视觉智能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视觉目标检测、人体多感知模式识别与行为分析、视觉大数据分析。具体以计算机视觉中可见光影像、红外影像、深度影像、等多源影像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各自的成像特点和优势,深入研究多源影像配准、目标检测与识别、目标跟踪技术,提高目标检测与识别精度;面向视觉人体目标,研究人体手势、体态等动作行为的识别模型与算法。在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及目标跟踪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稳定的科学研究团队,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平台,以教授博士为学术骨干,完成了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等近十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会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SCI、EI收录近10篇,申请专利10余项。

随着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正在向智能制造、智能社会转型,因此急需“智能+软件+制造+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ACM软件程序设计大赛、华为中国大学生ICT大赛、华三杯全国大学生数字技术大赛以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等都获得国家级、全球级、省级多项奖章,充分展示了专业培养的综合实力。未来将致力于增强湘南地区智能软件、工业软件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工业软件生产效率、服务软件智能应用为目标,研究智能制造辅助软件和智能服务软件的模型化、标准化、智能化方法,培养更多优秀复合型人才打造服务湘南地区的工业智能软件生态。

三、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团队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学历学位16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1人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湖南工学院“三个一批”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南工学院青年骨干教师4人、优秀教师2人。详见附表1所示。

附表1:“软件工程”学科团队人员情况一览表

研究方向

姓 名

出生年月

最后学历

或学位

职称

学科背景

备注

方向1

高为民

1975.6

硕士

教授

软件工程

学科带头人,“十四五”期间培养为博士

常贇杰

1980.1

硕士

副教授

物联网工程


唐琨皓

1980.7

博士

副教授

人工智能

“十四五”期间培养为学术带头人

校级青年骨干教师

陈纪铭

1978.2

硕士

讲师

软件工程

“十四五”期间培养为副教授

刘君

1965.8

学士

副教授

软件工程


彭彩红

1975.7

学士

副教授

软件工程


罗丹霞

1983.4

硕士

讲师

软件工程

“十四五”期间培养为副教授

张三华

1976.7

硕士

讲师

软件工程

校级优秀教师

汤轶

1982.8

硕士

讲师

软件工程

“十四五”期间培养为副教授、博士

方向2

陈利平

1966.11

硕士

教授

网络工程

学术带头人

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刘卉

1980.2

硕士

副教授

人工智能

校级青年骨干教师

黄樱

1972.4

硕士

教授

嵌入式开发


贺令亚

1978.6

硕士

副教授

软件工程


李可欣

1980.4

硕士

副教授

软件工程

校级青年骨干教师

朱凌志

1979.8

硕士

副教授

软件工程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十四五”期间培养为博士

戴慧敏

1981.1

硕士

讲师

软件工程


王俊

1990.6

硕士

讲师

软件工程

“十四五”期间培养为博士

李新龙

1987.9

硕士

讲师

软件工程

“十四五”期间培养为副教授、博士

四、学科平台建设

现有平台建设情况如附表2所示。

附表2:“软件工程”学科现有平台一览表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建设周期

项目负责人

衡阳市重点实验室

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衡阳市大学城创客空间建设

2017---2020

高为民

衡阳市重点实验室

衡阳市信息安全及其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8---2021

俞斌

首先是产学合作方面。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已与中软国际开展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于2017年与湖南青果软件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与衡阳源辰科技有限公司及粤嵌科技创建了“校内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等,使教师了解企业,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便于企业遴选;做到了相互渗透,创造了学院、学生和企业多赢的局面,促进了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内涵式发展。与诸多软件企业产学合作的不断推进,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力争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和市级以上重点科研实验室的立项上做文章。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主渠道。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院已经构建了“三基、三创、三新、三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将创意激发、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融为一体,构建“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三要坚持“新思想、新领域、新方法”的学术发展思路,以支撑和引领学科发展为导向,面向衡阳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建设和湖南省“三高四新”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着眼于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以及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图打造校级创新平台和校级科研团队,助力软件工程学科在数据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系统、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在“十四五”期间,将通过项目申报、校企联合、成果转化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把教学需要与科研需求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积极构筑校级、省级科研平台。以现有团队和学科方向为依托,申报“数据中心网络智能信息感知重点实验室”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软件应用科技创新团队”,努力将“数据中心网络与智能信息感知重点实验室”培育成衡阳市或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将“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软件应用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成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五、建设目标

加强对学科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强调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凝练学科特色,将软件工程学科努力培育成应用特色鲜明的校级优势学科。

加强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新增博士5人,培育或引进湖南省“121”层次人才1人。

积极申报各种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建设期内争取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项,争取发表被SCI、EI检索论文不少于10篇,争取获得专利授权不少于10项。

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产业对接,增强对外技术服务能力,积极申报横向项目,努力将研究成果转换为社会生产力,为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建设期内,争取人均年科研经费不少于4万。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学技术成果,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技术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积极申报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和衡阳市科学技术奖,在建设期内,争取获得省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项。

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为省级一流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十四五”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力争1项市级重点实验室的立项,联合企业或努力将市级平台培育成省级科研平台。

加强与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在建设期内,争取国外访学进修4人次。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争取国内访学进修4人次。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争取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15场。

加强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的建设,力争在建设期内获得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课程1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