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典型案例 > 正文

“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创业基础》为例

2024-04-01 阳彦 点击:[]

项目名称:“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创业基础》为例

单位名称:湖南工学院

项目主持人:阳彦

团队成员:谢娟、张文玉、肖奎、贾东风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对人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发展。

课程教学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国高校累计开课2.8万余门,选课人数近630万人次,参与创业大赛的学生达数百万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示范高校已经建成,然而,“成长的烦恼”也伴随而来,从课程教学的供给效能来看,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仍存在课程内容上同质化严重,千校一面,未能真正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契合,在课程教学方式上,单一刻板,泛在化现象较为明显;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存在建设有余,使用不佳等问题。据轩辕大数据(2018)调查:全国100%的高校都开设有创业课程,但课程的平均分仅为2.54分(满分5分),在上过创业课程的学生中,认为创业课程确实对创业能力提升帮助较大的学生只有17%,认为完全没用的占30%。

当前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与同质化、低效能、冗余教育供给等之间的矛盾必将倒逼新一轮的课堂革命。因此,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清醒认识到优化创新创业课教学供给,实现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教学供给效能,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契合度不高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Ø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从“精准供给”的视角出发,以高校《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精准识别学生学习需求、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供给,实现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学习行为、教育决策、考核评价等各个教学过程的精准性,提高教学效果,构建供需协调、高度契合、良性互动的教学图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改革,并为其他课程的教学精准供给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Ø研究任务及主要思路(如图1所示):

(1)精准识别学生学习需求与需求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教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建立健全的学情诊断模型。

(2)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根据学生需求和课程目标,对《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精炼调整,并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3)实施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探索:将优化后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实验,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实施方案。

(4)教学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成绩数据,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图1研究主要思路

三、主要工作和举措

1.深刻反思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充分。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开公司”的浅显层面,存在对创新创业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创新创业课程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2)课程内容的跨学科综合性强。创新创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知识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多元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案例的“保鲜期”极短。仅依靠教材和课本学习往往难以将知识“吃透”,因此,教师需要实时关注本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以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3)教学活动设计参与性较差。一方面,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学生来说可实施度不高,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实施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大力实施,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在社会观念上,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良好的意识,许多学生在就业中,还是会优先选择社会岗位,对于创新创业行为没有多大的热情和好感度。这几个方面导致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降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4)课程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在《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形式。目前《创业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来说,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来进行。但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许多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基本的操作性,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创新创业项目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有效地投入到实践中。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许多教师其本身也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只是专注于理论教学。甚至有些教师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一定的兴趣,在授课中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热情,自然也会无法在课程教学中投入必要的精力。

2.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动态数据库,精准“把脉”学情需求

借助学校已建的创新测评中心云平台,课前,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个性、认知及能力全方位的调查问卷,摸清大学生个体、群体的创业学情底数,在云平台智能算法的加持下,绘制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创新创业初始“画像”,初步掌握他们对创业发展的需求和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平台不断收集学生学习产生数据标签,一方面,对静态大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和整合,捕捉、发掘隐匿在大数据背后的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群体特征,显性化其创新创业隐匿特征,使“画像”不断清晰呈现;另一方面,对学生学情动态大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基于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场域产生的数据进行动态关联分析,准确把握和预测大学生个体及群体成长发展变化整体态势和需求趋势,为实现课程内容和时机的精准供给提供重要的依据。

教学实施后,基于学生学习效果大数据形成个人和群体创新创业能力“成长地图”,基于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预期的阶段性和总结性评测反馈数据,为及时调整供给方式和更新课程内容提供参考。

3.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精研调制供给“养分”。

在把准学生创业能力脉搏和现实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以模块方式按照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设计重构。

纵向设计依据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将原来的课程内容体系提炼为“启”-“学”-“练”-“创”四层级主干模块(即:创业启蒙-认识创业、创业理论-学会创业、创业训练-准备创业和创业实践-实施创业),明晰创业教育的核心主线,突显供给需求的层次性。

启:通过线上理论学习、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创新创业讲座和创新创业沙龙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学: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大量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在课堂中产生;练:以项目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创:获奖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以获得创业启动资金和相关荣誉,继续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发展壮大。

根据各主干的目标和要求,设计10个知识和能力递进的专题模块,每个专题模块还融入了3-5个思政切入点。如图2所示。

9FE9

图2课程内容模块设计与重构

横向设计将每个专题模块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切分研磨,细分为若干个逻辑关联且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围绕教学任务设计对应的内容列表,通过项目团队创作、校本凝练、互联网收集、引入购买等方式丰富各个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指导资源、学习资源、拓展资源、互动资源和评价资源等),并将供给的课程资源进行颗粒化和信息化处理,编排上传到云平台。

教学资源的编排供给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需求,兼顾其价值性与知识性,突出实践性,合理配置供给属性(理论与实践、必选与自选)的占比。此外,教学资源还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和及时更新,从而实现以精准供给优质、科学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4.基于大数据精妙设计课程教学传导流程

基于以上研究,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借助大数据绘制的学习者“自画像”和“学习地图”,准确预测和判断其学习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采用“知识学习在云端、能力提升在本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供给策略,设计教学流程结构。

其中,线上教学根据教学任务预设教学子目标,调配必选和自选课程资源的学习顺序、总量及完成时限,按需向学生进行差异化推送供给,促使其主动学习。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后,教师设置悬疑和障碍,引发新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平台进行相关问题研讨,教师基于平台分析,对个性问题开展线上答疑和辅导互动,共性需求则触发线下教学时机。

创业是一种高度依赖情境的实践活动,在线下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创业游戏、实践模拟、案例分析、设置问题、布置教室环境、渲染商业氛围等方式巧创情境,组织和指导学生协作完成问题探究,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机和场景创设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增强创业的认知体验,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体验相契合。

5.构建精细评价反馈机制,动态调整教学供给

(1)采用宏观群体评价和微观个体评价相结合。对于宏观群体评价,其着眼点在于“教得好不好”;而对于微观个体而言,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学得适不适合”,通过分析留存的学生个体学习行为数据,如在学习中的偏好和遇到的难题等,进行学习行为评价和评估,得到更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结果。

(2)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基于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表现,如创业团队组建及分工中以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获取评价数据;发展性评价则基于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预期,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大数据立方体进行下钻、上卷等挖掘分析,以呈现深层次的评价。

取得的工作成效

本项目从“精准供给”的视角优化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精准化,提高了教学效果,推动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改革。项目实施以来,取得成果如下:

1.主持人发表了本研究高质量学术论文2篇(SSCI一区、三区各1篇),为项目的学术贡献提供了坚实支持。

2.项目组完成了新《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创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的修订。

3.在智慧树平台建设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课程上线以来,已被23所学校选用,学生学习人数累计达1.82万人。

4.完成了《创造辉煌人生-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校本配套教材的编撰及出版。

5.推动了《关于湖南工学院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湖工政发〔2021〕15号)、《湖南工学院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工作量酬金计算办法(试行)》(湖工政发〔2021〕18号)、《湖南工学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工作行动计划》(湖工教〔2022〕47号)等多个创新创业文件出台,为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6.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主持人及团队成员以《创业基础》课程参加湖南工学院教学竞赛、教学创新竞赛获得三等奖2项。

7.通过项目教学改革,本课程获得了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立项。

8.项目组在全校全面推广实施了《创业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受益学生人数达18000人。此外,本项目研究成果对高校其他课程的教学精准供给改革探索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借鉴意义。

五、特色和创新点

1.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需求的识别精准度,通过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微观应用,系统探究了学生需求的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满足程度、教学方式的适切性以及学习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提升了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

2.广泛开展创新、创意和创业教育,并构建了以技能、创新实验大赛和创业大赛为内容的学生学科竞赛体系。深入推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入驻培育项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了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

关闭

---校内链接--- 党政办 教务处 人事处 发展规划处 各二级学院       ---友情链接--- 教育部 教育部评估中心 湖南省教育厅 高等理工教育网


版权所有@湖南工学院 |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 邮箱:nic@hnit.edu.cn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湖南工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