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了中国慕课宣传周活动,4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通稿播发了慕课专题新闻综合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播发新华社通稿或自采稿的综合报道,同时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关于思政慕课的集中专题报道。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师生员工开展“慕课周”学习活动,积极组织师生观看、学习关于慕课的系列宣传报道,采取集体学习、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讨论慕课的发展和建设,让开放、共享的慕课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广大师生对“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认识,以自觉行动,推进教学信息化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学院师生普遍认为,慕课这种新型课程及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颠覆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极大推动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梦想的实现,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教师们深刻意识到,在教育教学中要抓住互联网发展的契机,认真贯彻“互联网教育”的精神,转变教学思维,重塑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设计,重视、运用慕课这种新型授课方式,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作为教师,应该学习领会慕课的建设和实践要领,改革教学方式,将这种现代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身在大学的教师都应该以慕课发展为契机,不断学习、不断创造。慕课时代来临,教师要做好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一是转变观念,二是转变角色,三是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慕课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有同学说到“利用慕课学习不仅是对于零星时间的有效利用,也可以在降低学习成本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也有学生说“将慕课作为“剧”来追,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同时,还有同学建议在校内结合慕课大力推广翻转课堂,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不仅让传统沉默的大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课堂老师讲的是学生会的,学生不会的而老师没有讲解的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课堂答疑的形式来解决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4月26日上午,教务处课程中心主任李治军、智慧树湖南公司项目经理蒋术等一行到学院开展“慕课”教学,在线课程建设等专题调研。学院教学科研办、教研室负责人和教师参加。贾雅琼博士团队就《信号与系统》在线课程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划、自动化教研室董海兵主任就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典型过程控制系统及应用》,采取基于工程过程的新形态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教学科研办主任王勇刚就《嵌入式系统》采取项目制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大家一致认为学院应该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等课程中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在线mooc学习免听制度等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推动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就“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慕课”教学的结合,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育信息化服务课程和课堂教学,“互联网教育”服务学生课程学习和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重视教育信息化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围绕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的产出导向,健全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卓越计划”引领,工程教育认证为推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为突破的新模式下,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转型升级发展,做好新工科建设示范工程,为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积累经验,推进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