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风景

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这五年,我校思政课建设很“走心”

2024年03月19日  点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五年来,我校坚决贯彻落实“3•18”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拓展实践育人第二课堂新阵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发展体制机制

“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要从顶层设计上搞清楚、弄明白,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才能切实提升‘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党委对建好思政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顶层设计上,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全面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学院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第一学科、把思政课建成第一课程。讲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从组织领导、制度设计等方面入手,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学校从学院、学科、课程、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发力,全力上好“大思政课”。

聚焦“三进”工作,科学构建思政课程体系

学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湖南教育快讯》进行了专题报道。依托省市两级工学院工业文化科普基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50余场,协助学校讲师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100余场,增设“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四史”学习教育系列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思政选修课30余门,构建并实施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理论宣讲、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思政课程体系。

筑牢育人阵地,系统推进教学综合改革

近年来,学校注重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拓展第二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各类活动中,形成全方位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系统推进”与“重点聚焦”为思路,围绕“课程”“科研”“党建”,打造“三位一体”育人综合体。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为教学起点,实施专题式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改革。这五年,学生获得了省高校“三个天天”微宣讲竞赛特等奖、省大学生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竞赛首届亚军和第八届、第九届一等奖、遴选参加了教育部“思政课理论学习之星”夏令营。立项建设了1门省级思政金课,4门校级思政金课。

聚焦“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地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将研究成果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中。五年来,主持和完成各类研究课题130多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项目57项;发表CSSCI论文29篇,出版著作5部。依托挂靠我校的衡阳市法学会行政法分会,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衡阳“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承担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社会服务项目进账经费500多万元。《寻访水口山工业遗产》被评为2020年10种“湘版好书”。

依托衡阳党史馆、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衡阳工业博物馆、湘南学联、夏明翰故居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五年来,带领学生开展了50余次“行走课堂”现场授课,学生累计递交了2万余份实践报告。

强化队伍建设,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学校出台了《新时代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系统架构了以理念、内容、方法、队伍、机制为抓手的立体化质量提升路线图。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实行“三单”,优化评价考核及奖励机制,将“三报一刊”和省级党报党刊理论版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思政课教师核心学术成果范畴,确保将“3.18”会议精神落实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五年引进博士7人,校内转岗17人,专任教师数达到要求。多层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国家、省级、校级培训全覆盖。多路径创新思政课教师激励制度,突出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多渠道培养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充实、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五年来,有5人入选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名教师荣获省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2个团队被评为省级“高校思政工作优秀团队”。获得省级思政课教学展示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文/张冬毛 审稿人/一审:彭婷 二审:彭国柱 三审:肖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