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2023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6日 编辑: 点击:[]


2023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现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及《湖南工学院2023年十大重点任务》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奋力推进学院发展的中心任务,在党的建设、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党的建设

1.1 政治建设

学院党委自觉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明显提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行动更加坚决。坚持管方向、管大局、管干部、管人才、管意识形态,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更加有力。切实发挥党建引领的示范作用,加强了对学院中心工作、重大事项的指导。

1.2 理论学习

学院党委严格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定,全年开展中心组学习11次,重点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主题教育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了理想信念,坚定了初心使命,汲取了奋进力量。

1.3 主题教育

学院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党委理论中心组针对“以学增智”、“以学铸魂”、“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等内容开展了4次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为新时代开展党的事业强化了理论武装、夯实了思想根基、提升了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学院党委召开了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领导干部结合学院重点工作,分头开展调研,正处级干部对标本职工作,撰写个人调研报告,形成了领导班子以上率下、部门负责人协同推进、党员干部深入参与的调研格局,共同推进学院事业发展。

1.4 班子建设

学院领导班子以舍我其谁的政治担当落实主体责任,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学院党委认真贯彻二级党委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制度,全年召开12次党委会及11次党政联席会均坚持了民主集中制,落实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和主要领导末位表态等民主决策制度。坚持党内民主生活制度,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班子成员和谐共事、互相补台,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1.5 基层组织

学院党委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构建了党委抓总、层层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做好支部建设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各支部创新方式方法,优化活动载体,聚焦党的创新理论、聚焦群众需求期盼,扎实开展“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有效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党员学习入脑、教育入心、宗旨入骨。实施对标争先,机设1901班韩潇慧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把好党员发展质量关,全年共确定积极分子100名,发展党员81名,党员转正70名。举行了第七期党的基本知识培训,7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前往湖南韶山、湖南醴陵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实地感悟伟人的崇高人格和不朽风范。

1.6 意识形态

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压紧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强化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工作群、宣传栏等阵地“三审”管理。通过中心组学习、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分析与研判,加强学生舆论引导和舆情管理,利用课堂、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对意识形态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报告,做到全年无重大政治问题发生。

1.7 从严治党

学院党委坚持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责任。针对“专升本”考试、“教育乱收费”、“以学谋私”、“自媒体乱象”等方面进行全摸排,做到零违规。研究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以案示纪、以案示警,注重发挥“不敢腐”的警示作用。围绕清明、五一、端午等重要节点和上下班、值班、办公用房整治等重点领域,开展严肃整改。组织教职工参观衡阳市廉政文化雕塑园,感悟廉政文化,筑牢思想防线。学院党委认真贯彻《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推进清廉湖南建设的意见》及《湖南工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进“清廉湖工”建设的实施方案》的精神,扎实推进“清廉湖工”建设工作。通过建设政治清明、制度清源、文化清朗、工作清新、干部清正、作风清廉、监督促廉“七大工程”,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学院政治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1.8 群团统战

学院党委坚决抵制和预防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和影响,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建立民族一家亲的长效机制。积极参加校工会组织的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羽毛球赛、篮球赛、乒乓球比赛等文体活动,增强了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了“慈善一日捐”,积极发动教职工捐款1万余元,多措并举支持扶贫支农活动。

1.9 保密工作

学院党政负责人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保密工作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将保密工作要求传达到全体教职工。组织全体教职工下载了“保密观”APP,全体教职工完成了保密培训所有内容。组织涉密人员参加了湖南省保密协会《关于在衡阳市开展第二期送教上门活动》培训,不定期转载了涉密典型事件,警示教育教职工,结合案件咨询企业“凯盛融英”涉密案,组织核查在询问机构任职情况,并要求不得在外资询问企业任职,从事询问要报备。

二、教育教学

2.1 审核评估

根据学校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总体部署及要求,学院制定了《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全院上下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系统整理了教学文件、课程考核材料,复查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更新了教师业务档案。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高质量完成了审核评估期间线上考察和进校考察的各项工作

2.2教研改革

学院积极推进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成立了力学教研组和制图教研组,强化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积极申报教研教改项目,获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4项。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获批省级立项,《流体力学与流体传动》课程获批校级立项。大力推进课程群建设,增材制造技术课程群、力学课程群获校级立项。

2.3教学与学科竞赛

学院鼓励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教学创新大赛,通过教学比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课程思政竞赛中,曹羽鑫、徐爱军、刘力梅老师获校级二等奖,张黎科老师获校级三等奖。在教学创新大赛中,曹羽鑫、刘新彬老师获校级二等奖。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3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自动化专业学生苟运东团队、陈子松团队在“运动控制”赛项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同时获湖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十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总决赛获得机械类团体一等奖,轻量化设计赛、增材制造赛及数字化创新设计赛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2023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2.4专业建设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质量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积极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状态保持和持续改进工作。有序推进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以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推进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车辆工程3个新工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完成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授权评估工作。

2.5 创新创业

学院获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55项,其中国家级立项11项、省级立项17项,校级立项27项。入驻湖南工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项目2项;获得2023年湖南工学院综合类创新实践项目立项13项;获得2023年湖南工学院学科类创新实践备案项目48项;获得第九届湖南工学院“互联网+”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

2.6实验室

实验中心设置了机械工程、材料成型、智能车辆工程、自动化及机器人、智能制造5个实验室,配备了5名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管理队伍进一步充实。高质完成了2022学年第实验教学工作。完成了实验中心各实验室的整改,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顺利通过提供了保障。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收尾工作,完成了智能驾驶实验室建设工作,完成了PLC实验室和机电创新实验室建设工作。受捐价值600万软件使用权,改善了模具设计和分析方面的实践教学条件。

2.7产业学院

20233月获批立项建设工信部机器人及高端装备智能智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学院加入了全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产业学院发展争取更多外部资源。学院联合企业开发教学资源,把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立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11门。校企建立师资联合培养、互聘机制,打造双师教师队伍,派遣骨干教师、博士进入企业培训5/次。引进企业工程师进校担任兼任教师授课2门,邀请企业技术高管进校讲座5次。积极开展校企人才共育,共遴选28家企业来校选拔实习学生,提供了400余个高质量实习就业岗位。

三、学科科研

3.1 学科建设

积极开展机械工程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突出应用型定位、特色化发展,不断深化与物理、电气等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学科经费,在学科队伍、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工程领域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工作,为学校进入下一轮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积极谋划。

3.2 学科团队

本年度学院引进博士1人(王永强),硕士1人(尹昊苏),4名教师(孟凡胜、王雪舟、董勇、张锁)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学科团队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获批湖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开发及应用)。

3.3科学研究

学院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项(凡头文)、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何术东、刘先兰、杜付明、杜雪林、洪悦、毛祖莉)、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3(杜付明、刘伟、夏杰)、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3(洪悦、伍毅、成满平)。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新增横向项目56项,进账经费13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

3.4学术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学术讲座,举办“鼎新”先进制造论坛活动,邀请了国内外专家,高校、企业和校内博士开展学术交流30余场,刘安民教授与马六甲马来西亚技术大学师生开展学术讲座,开拓教师学术视野、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学生工作

4.1 思想引领

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夯实理想信念根基。一是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党情教育,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动员学生给学校审核评估建言献策。二是多种形式地开展了爱校荣校教育、文明诚信教育、安全文明教育、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禁毒反诈主题班会等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引导全院学生深入学习青年大学习,学习率达94%以上。四是推优入党,团组织推荐皇甫飞俊等104名优秀团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五是培育思想,开展新时代团学干部使命任务的大讨论。

4.2第二课堂

积极推进第二课堂,丰富教育活动形式。一是开展了丰富的团学活动10余项。主要有雷锋月系列活动,新生才艺大赛,“爱我国防”演讲比赛、新生杯辩论赛、主题团日活动、挑战杯院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院赛、“我们这一班”易班风采大赛,“站好主场,当好主角”主持人大赛、智未来·2023一院一品特色育人系列活动、第一届科技文化展等活动。二是在多项文体活动中均斩获佳绩。在校运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三的好成绩。足球新生杯获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湖工杯篮球赛获得男子全校第一,女子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在“我们这一班”易班风采大赛中荣获全校第二名,三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院组织六支队伍,分别奔赴衡阳市雁峰区、衡南县等地进行实践活动。

4.3学生就业

全院齐心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通过强化就业指导、拓展就业岗位、畅通就业信息、组织就业专场等方式,保证了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2023届毕业生总就业人数781人,就业率90.91%,就业率居全校各二级学院第四名,研究生升学录取94人(其中22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2人被英国的大学录取),占比12.03%;入伍14人,占比1.79%;科研助理119人,占比15.23%;其他录用形式98人,12.54%;基层就业2人,自主创业4人。困难毕业生62人,已就业61人,1人因为考公未就业,其他全部就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如下:机关单位1人,其他事业单位9人,国有企业57人,三资企业64人,其他民营企业346人。

4.4育人成效

争先创优氛围浓厚,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智能2201等5个班级获得校先进班集体,机电2102团支部等4个团支部荣获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13间学生宿舍评为我校文明宿舍和学习型宿舍。易文慧等83名同学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黎阳等18名同学获得“李冰”校友奖学金。刘杨等22名同学,B6-612寝室,机设1901班获得宇晖重工奖学金。何长昱等527名同学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杨振强等64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干”和“优秀团员”,孙鑫等25名同学获“军训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欧阳志等72名同学获省级、校级及退役优秀毕业生。

五、存在的问题

5.1师资队伍

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新工科专业师资队伍薄弱,机械、自动化等专业博士数量较少,部分专业教师队伍断层现象严重。二是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安于现状,知识储备难以胜任新专业、新课程的需要,业务能力难以支撑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三是高层次人才力量不足,尤其是紧缺专业的博士不够,制约着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引进渠道,夯实师资队伍的力量。

5.2 课程建设

一是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教少,难以满足工程教育需要和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二是没有建立课程团队,部门课程教学只为完成任务,教学理念、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缺少集体研讨。

5.3科学研究

目前学院博士人数已有一定规模,但是科研团队的力量还未充分发挥。存在单打独斗现象,未能充分发挥资源共享。需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凝聚科研方向,团队协作,互帮互助,促进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同时,应该制定和出台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政策,建立合理的年底考核和职称考评机制。

5.4产业学院

一是用作产业学院实践实训场地的现代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大楼仍在建设中,建设产业学院的经费没有到位,实践与实训实验室无法建设。二是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缺乏数据支撑,建设缓慢;三是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加强。

 

5.5 实践环节

一是校内实践环节,新工科实验课开设难度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实验室老师开发新实验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实验实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三性”项目)偏少,项目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不够;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校外实践环节,学生考研、考公的需求日益强烈,对于卓越计划学生,存在学生考研、考公和企业实习要求冲突、平衡的问题,在学生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办法。

5.6 竞赛活动

各类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的师生人数有提升,但是整体比例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5.7 学习风气

尚未形成优良的学风,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动力不足,混日子、混文凭的现象较为普遍,少数学生自制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交友、娱乐的关系,甚至沉迷于网络,耽误了学业。

 

                            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

                               2023年12月16日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湖南工学院 |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湖南工学院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心制作维护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