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现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突出学院内涵式发展。主要工作要点如下:
一、党的领导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用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建设“ 第一大院“第一大院””的强大合力,做到思想更统一、政治更坚定、目标更清晰、行动更自觉。
二、审核评估
根据《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全面做好审核评估准备工作,积极做好审核评估期间线上考察和进校考察相关工作;将审核评估结果运用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环节;根据审核评估反馈意见认真进行整改,做好审核评估“后半篇”文章;将审核评估工作将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环节挂钩。
三、学科建设
围绕汽车行业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需要,开展机械工程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突出应用型定位、特色化发展,加强与物理、电气等学科交叉融合,做强轻量化材料和高效精密加工2个学科方向,发展汽车智能控制和新能源与节能技术2个学科方向;充分利用学科资金经费,在学科队伍、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开展工程领域硕士学位立项建设验收工作,力争为学校进入下一轮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做出积极贡献。
四、专业建设
积极推进现有一流专业建设,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一流专业1个;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推进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车辆工程3个新工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完成机器人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授权评估工作。继续推进材料成形型及控制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争取专家进校;根据专家意见,做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状态保持和持续改进工作。
五、师资队伍
加大机械工程、自动化和新工科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引培工作,力争在省级人才方面实现突破;根据学校三定工作安排,完成岗位定员工作,做到人岗相适,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厚德博学、敬业善导”在教师中蔚然成风;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筑牢工程教育理念,抓好教学关键环节,立足讲台、站稳讲台;鼓励部分教师转型发展,缓解部分专业青黄不接和新工科专业师资不足等问题。
六、科学研究
加大纵向课题申报力度,完成纵向经费进账任务,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重点项目稳中有升;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强化有组织的应用型科研,完成横向进账任务,加快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培育1项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或自然科学发明专利奖;强化理论研究原始创新,产出一批高水平论文,培育1项以上自然科学奖。
七、实验室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建设一批新工科实验室,满足新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基本需求;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使实验室随时能迎接上级检查或同行参观;加大三性实验项目开发,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实验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切实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
八、教研室
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制度,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执行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培训,熟练掌握理论和业务知识,培养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组建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凝聚和融合团队成员的优势学科,丰富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形式;强化基层教学组织考核,制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目标考核责任书,对照责任书考核完成情况,依据年度考核的等级进行相应的教学运行绩效激励。
九、课程建设
统筹规划优质课程的建设与培育工作,落实优质课程资源的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加强课程团队的建设,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中、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加大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力度,培育一批省级一流课程。抓好课程教学的备课、授课、作业、考试、辅导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功能。
十、学生工作
创新学院育人品牌,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核心,以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组织为三环,通过特色活动、志愿服务、宣讲二十大活动的开展,培育“红色工匠”“智慧工匠”。强化就业指导、拓展就业岗位、畅通就业信息,保持毕业生就业率;全面提高考研率,提供全面的健全考研保障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考研氛围,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考研率。
十一、意识形态工作
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教育,组织系列主题学习活动,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完善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开展师生思想动态调研,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二、统战工作
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与沟通,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对少数民族师生的关心和帮助,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
2022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