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政声人去后 丰碑在人间(转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数:次 发布时间:2020-03-3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焦翊丹


“如今的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郁郁葱葱的木麻黄林高大而挺拔,远处碧蓝的海面与蓝天相映衬,处处生机勃勃。”这是前段时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谷文昌》中的片段。很难想象,7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

  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一个名字:谷文昌。

  一腔赤诚为人民

  谷文昌,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县南湾村一户贫农家庭,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随军渡海解放福建省东山县,1955年起担任东山县县委书记。

  当时的东山,寸草不生,沙尘滚滚。一年刮6级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天以上,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风沙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怎么办?治!为研究制订治沙方案,谷文昌与县委班子走遍了全县四百多座山头和三万多亩沙滩,查风源、查风口。干部群众一起想了很多办法: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可都拦不住狂风漫卷,只能造林固沙。

  想在沙子地上种树,谈何容易?在电视剧《谷文昌》中有一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情节,把种树防沙的艰难刻画得淋漓尽致:县委把苦楝、槐树等10多个品种的树轮番种了一遍,但没想到,春天刚植下的树苗,秋天风一来就被沙湮没,根本挨不过冬。

  “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面对失败,谷文昌和东山的百姓们不放弃。1957年,听说有一种木麻黄适合东山的地理条件,谷文昌想办法弄来树种,全东山干部群众用数天时间栽种了近20万株。可谁知竟碰上倒春寒,树苗大部分被冻死,只存活了9株。

  “能活9株,就一定能活9000株、9万株!”凭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谷文昌与技术人员吃住在试验田,晴天种、雨天种,终于弄清了树苗在不同气温、湿度、风向、风力下的存活状况。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过去,421座山头、3万亩沙滩,尽披绿装。“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被共产党人治服了。

  在谈起这段往事时,电视剧《谷文昌》的制片人白皓天也被谷公的精神所感动:“他是个有魄力、有韧劲、有智慧的人,全身心扑在治理风沙上,屡败屡战,从不轻言放弃;下基层工作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干活,晚上就在群众家里铺层稻草打地铺。演员们在进行集体学习时,包括在东山实地拍摄种树的戏份时,都被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谷文昌是把人民放在心里的,所以他做事时不会畏惧困难,制定政策时会首先为群众考虑。”饰演谷文昌的演员刘佩琦说。为了解决东山百姓的渡海难题,兼顾国防军事、发展经济的需要,他申请修建八尺门海堤,同群众一起挑沙石、扛石板,上万干部群众苦干一年多,终让东山与大陆相连;在全家迁到山区农村当社员期间,他一如既往地心系群众,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带领大家修建水库;在笔记本上,他写下“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岁月流转,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谷文昌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

  以作品致敬人物

  谷文昌无私为民、忠诚爱党的品格和面对困难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也激励着电视剧《谷文昌》的全体创作者。为了更好地塑造谷文昌这一人物,展现他的事迹,创作团队实地探访谷文昌的出生地、工作地,参考史料及报告文学资料,并与谷文昌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及党建专家不断沟通,最终确定围绕“治沙造林”等故事展开创作。

  白皓天向记者介绍:“全剧组进行了10余次创作采风,20余次修改、打磨剧本。为了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场景,剧组选取了横店、象山、三门等多个拍摄地,并前往谷文昌生前工作过的福建省东山县进行实地拍摄。当年,谷书记的足迹遍布全岛。现在,谷书记走到哪儿,我们剧组就要拍到哪儿。”

  为了更好地还原谷文昌防沙治沙的场景,摄制组特意在东山县找到了一块遗留的沙地,“冬天的海边鼓风机一吹,大家身上嘴里全都是沙子,一瓶矿泉水都漱不干净,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白皓天说,对于主旋律年代戏的拍摄,剧组在服装、化妆、道具、美工的准备,导演镜头的运用,演员表演的把握,后期制作等方面都做了严格的考究,要把握好年代感,还原当时环境和人物性格。为了一个镜头,有时需要尝试、调整很多次,这才有了今天荧屏上的谷文昌。

  “一个以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素材的作品,近三十年来,有两代艺术家为之倾情演绎,我想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谷文昌作为一个沿海不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真正做到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给人民带来了好日子。电视剧《谷文昌》虽不是时髦的商业片,但它的精神意义坚挺丰满,给了后人不小的启迪。”剧中谷文昌妻子史英萍母亲的扮演者奚美娟说。

  精神永流传

  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县委书记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从1981年逝世,谷文昌离开我们已经近40年。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名字不但没有被忘记,反而一次次被提起。与那段记忆有关的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着谷公,传承、发扬着谷文昌精神。

  谷文昌勤俭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一直为人传颂。谷文昌的儿子谷豫东回忆,父亲在东山工作时,家里没有饭桌,吃饭就在县政府大院宿舍露天的石桌上,遇到下雨,家里人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我母亲解放初就是东山县民政科长,有几次提薪机会,硬是让父亲压了下来。”谷豫东说。

  谷文昌的二女儿结婚时,曾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说:“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木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谷文昌从东山到福州工作时,全部的家当只有两只皮箱,两只木箱,两瓮萝卜干和几麻袋杂物。

  “父亲用一言一行教会我们做人的准则,踏实做人、干净干事,不追逐名利,不享受特权。”谷家后人说。

  同样被谷文昌精神感染的,还有南门海堤建设者、退休干部陈炳文。他回忆,上世纪50年代前,沿海居民经常被巨浪侵袭受灾,“谷文昌老书记冒着倾盆大雨,检查受灾最严重的地段。”在谷文昌的推动下,南门海堤的修建被提上日程,陈炳文作为一名年轻工人参与了建设。“南门海堤坚守了57年,用它厚实的身躯,阻挡了一次次台风、巨浪的侵蚀,保护了东山人民。”陈炳文感慨地说。

  谷文昌精神,经过时间的洗礼,愈发熠熠生辉。“谷文昌视群众为亲人的爱民情怀和奋斗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力量。我们要心怀崇敬,讴歌英雄,让伟大精神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白皓天说。在剧中谷文昌的妻子史英萍的扮演者刘晶晶表示,“谷文昌是个再真实不过的人,他的真实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愿景,他朴实无华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这个理想,为了这个信念,他办了一件件实事,让几代东山人记住了他。谷文昌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几十年来,谷文昌的名字已经深深铭刻在人民心中;谷文昌的精神,已化作一面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旗帜,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他是一面镜子
——访电视剧《谷文昌》主演刘佩琦

  记者:您为谷文昌这一角色做了哪些准备?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刘佩琦:我们对谷文昌以及剧中其他的角色,在画面、灯光、服化道等方面都做了全方位的功课。我们的创作思路是,不能严格、刻板地去照搬,更不能“戏说”,而是依据现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创作,让人物更加饱满、丰富、立体。

  许多主旋律影视作品都有塑造人物的时候,都有“高大全”的特点,人物容易“概念化”。在剧本的筹备上我们的理念是,要让人物接地气,既要表现他为党为国为民艰苦奋斗、奉献终生的精神,又要展现他是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的睿智、幽默、浪漫,他对妻子家人、对同事的关爱,把人物塑造得更为生动、丰富,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谷文昌的哪些品质、故事打动了您,让您印象深刻?

  刘佩琦:谷文昌用肩膀上的责任实现了东山人共同的梦想,实在是了不起,值得致敬。他很睿智,很有智慧。他提出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这个特别有智慧的举措一下子把敌我对立的矛盾,变成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很多工作,谷文昌不但提出来了,而且做到了,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还有为了国家、为了党、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崇高精神。

  在我们的团队中,很多演员都是零片酬或以极低的片酬出演,这也是对谷文昌及其精神的敬仰。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戏份?

  刘佩琦:我们在东山实地拍摄时,鼓风机一吹,沙子全部灌进嘴里、眼睛里,喝很多水漱口也弄不干净,但是大家没有抱怨的。还有一场戏是谷文昌升国旗。当时这个国旗有些破旧,有的地方还有残缺。他就让警卫员拿了面新的,他就升上去了。当时旧的国旗正好落下来,落到谷文昌的身上。国旗盖在他身上有一种寓意:新中国成立了,东山的希望就有了,谷文昌这个为民奉献的好干部来了,东山的希望就有了。

  记者:谷文昌逝世至今已过去近40年,您觉得在当代宣传谷文昌的事迹有何意义?

  刘佩琦:让当代人了解谷文昌的事迹非常有意义。谷文昌相当于一面镜子,在当下,希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学习谷文昌精神,学习他一切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从谷文昌的事迹中我们能看到,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只有我们的党能把国家治理好,带领人民谋幸福。


关闭


版权所有@湖南工学院 |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 邮箱:nic@hnit.edu.cn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湖南工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制作维护